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05831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絮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所述水质调节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羟基脂肪酸酯8‑15份、膨化玉米粉25‑30份、甘蔗废渣粉50‑55份、蚯蚓粉2‑3份、复合维生素1‑2份、复合微生物1‑3份、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1‑2份。其未添加蒙脱石,能促进对水生动物安全无毒的生物絮团的形成,便于水生动物直接摄食和快速吸收利用,使得水生动物的体重增加率增高、死亡率降低。本申请的水质调节剂通过预混、干燥粉碎、菌种液配制、菌种附着、干燥过筛的操作工序制备而成,保证了菌种较高的生物活性,具有工序简单、操作方法的优点,便于批量生产。

A water quality regulator for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biological flocs,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絮团
,尤其是涉及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絮团是主要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腹毛类以及其他有机质构成的以有机质为载体的一类有机团状悬浮物。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的一项技术。生物絮团技术能够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鱼虾等水生动物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以此便于生态友好地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再利用、水体净化、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授权公告号为CN104445637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降低淡水池塘氨氮的生物絮团水质调控剂及其添加方法,该水质调控剂由玉米淀粉、葡萄糖、蒙脱石和EM菌混合而成。上述水质调控剂在使用时,通过蒙脱石入水后形成微小颗粒而促使其体积膨胀,呈悬浮和凝胶状,以此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羟基脂肪酸酯8-15份、膨化玉米粉25-30份、甘蔗废渣粉50-55份、蚯蚓粉2-3份、复合维生素1-2份、复合微生物1-3份、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1-2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羟基脂肪酸酯8-15份、膨化玉米粉25-30份、甘蔗废渣粉50-55份、蚯蚓粉2-3份、复合维生素1-2份、复合微生物1-3份、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为PHB、PHBV和PHBHHx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为PHB、PHBV和PHBHHx按重量比为6:3:11配制而成,且PHBHHx中3HHx占17mo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族中、维生素D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维生素由维生素A、维生素B5、维生素B7、维生素C和维生素D3按重量比为2:3:3:5:1复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由乳酸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蛭弧菌按质量比为2:2:1:3:1复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生物絮团形成的水质调节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的总菌数量为1.3×1010-2.5×1010cell/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华徐奇友张荣飞王婷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