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型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92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安全防护型插座,包括插座盒,所述插座盒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插座盒内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主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两孔插孔和/或三孔插孔,所述插座盒内可自转地设置有穿过所述端子主体且位于两孔插孔和/或三孔插孔中间位置的旋转轴,每个所述旋转轴与上表面垂直且每个所述旋转轴上共轴设置有位于所述上表面外侧的防护盖,每个所述防护盖上开设有可与其覆盖的所述两孔插孔或三孔插孔正对的两孔对接孔或三孔对接孔。本方案通过在上表面的插孔外设置可转动地防护盖,通过防护盖遮挡插孔,有效的避免儿童向插孔内插金属物体导致触电,提高了安全性;防护盖与插座组装为一体,不会丢失,使用方便。

Safety protection so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防护型插座
本技术涉及插座领域,尤其是安全防护型插座。
技术介绍
插座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传统的插座包括底座、面板及电连接组件,其成为普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电气元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儿童由于好奇心常常会使用一些尖锐的导电物体插入插座的插孔内,从而造成儿童意外触电事故,严重威胁了儿童安全。因此,用户常常通过购买插孔的孔塞将插座的插孔塞住以防止儿童触点事故,但是当需要使用时,拔出后的孔塞常常由于放置不当而丢失,从而很难长期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全防护型插座。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安全防护型插座,包括插座盒,所述插座盒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插座盒内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主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两孔插孔和/或三孔插孔,所述插座盒内可自转地设置有穿过所述端子主体且位于两孔插孔和/或三孔插孔中间位置的旋转轴,每个所述旋转轴与上表面垂直且每个所述旋转轴上共轴设置有位于所述上表面外侧的防护盖,每个所述防护盖上开设有可与其覆盖的所述两孔插孔或三孔插孔正对的两孔对接孔或三孔对接孔。优选的,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中,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套设有使其在自转后复位的扭簧,所述扭簧常态下使每个所述防护盖上所述两孔对接孔或三孔对接孔与其覆盖的两孔插孔或三孔插孔错位。优选的,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中,所述旋转轴与所述防护盖螺接或过盈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中,每个所述防护盖上的两孔对接孔或三孔对接孔的每个孔的四周具有荧光层。优选的,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中,所述插座盒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挡柱,所述挡柱与所述挡板抵靠时,每个所述防护盖的两孔对接孔或三孔对接孔与其覆盖的所述两孔插孔和/或三孔插孔正对。优选的,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中,所述防护盖的内表面贴附有防护膜,所述防护膜上具有与所述两孔对接孔和/或三孔对接孔位置对应的切口。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在上表面的插孔外设置可转动地防护盖,不使用插座时,通过防护盖遮挡插孔,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儿童向插孔内插金属物体导致触电,提高了安全性;同时防护盖与插座组装为一体,不会丢失,不需要额外的存储,使用时只需转动防护盖将插孔漏出即可,操作方便。采用多种限定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幼儿打开防护盖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荧光层的设置能够准确的显示插接孔的位置,从而便于液晶操作,设计更加人性化。通过挡板与挡住配合,可以方便的在需要使用插座时进行对接孔和插孔的对位,改善使用的便利性。防护膜能够有效的起到防尘作用,从而保证插座内部的环境清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隐去弹簧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的保护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揭示的安全防护型插座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插座盒1,所述插座盒1可以是已知的各种插座的底座的形状,此处不作赘述,所述插座盒1内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设置有端子主体9,所述端子主体9嵌入到所述插座盒1内,并通过其上的连接板与插座盒1上的连接孔连接,此处为已知技术,不作赘述。所述端子主体9包括插头连接端子、端子固定座及连接板(图中未示出)等已知结构,其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如附图1所示,所述端子主体9的上表面91上开设有与插头连接端子对应的两孔插孔92和/或三孔插孔93,优选两孔和三孔插孔都有,并且,它们位于上表面91的两个斜对角位置,所述插座盒1内可自转地设置有穿过所述端子主体9且位于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中间位置的旋转轴2,所述旋转轴2与上表面91且延伸到上表面91得到外部,每个所述旋转轴2上共轴设置有位于所述上表面91外侧的防护盖3,一个所述防护盖3上开设有可与所述两孔插孔92正对的两孔对接孔31,一个所述防护盖3上开设有可与三孔插孔93正对的三孔对接孔32。如附图1所示,所述端子主体9上还卡接外面板20,所述外面板具有与所述防护盖3对应的通孔。当需要使用插座时,使两个所述防护盖3的两孔对接孔31和三孔对接孔32分别与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位置正对,此时即可使用;当不需要使用时,转动所述防护盖3使两孔对接孔31和三孔对接孔32分别与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位置不正对,此时,所述防护盖3的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遮盖,从而起到防护作用。所述旋转轴2可以通过一固定在所述插座盒1的底板上的轴承实现转动,并且所述旋转轴2可以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采用胶接的方式固定成一体,优选将两种固定方式结合实现旋转轴与轴承的固定。所述防护盖3的底表面中心位置形成有插槽,所述旋转轴2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插槽具有内螺纹,从而旋转轴2与所述防护盖3可以螺接,当然,它们也可以过盈配合连接或胶接。同时,在转动防护盖3后,在需要使防护盖3的两孔对接孔31和三孔对接孔32分别与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位置正对时,往往很难直观确定它们是否对应,如附图2所示,对应的,在所述插座盒1内设置有与每个旋转轴2对应的挡板6,所述挡板6位于插座盒1的侧壁处,且延伸与所述旋转轴2接近,即,一个挡板6延伸到两孔插孔的两个孔之间,一个挡板延伸到三孔插孔的两个呈八字形的孔之间,并且,所述挡板6的高度低于所述端子主体9的底部,从而避免结构干涉,每个所述旋转轴2上设置有与其对应的所述挡板6高度对应的挡柱7,所述挡柱7与所述挡板6抵靠时,所述两孔对接孔31和三孔对接孔32与所述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正对,从而可以快速的找准要旋转到的位置。进一步,在上述结构中,儿童很容易自己转动防护盖3从而使两孔对接孔31和三孔对接孔32分别与两孔插孔92和三孔插孔93位置正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安全防护型插座,包括插座盒(1),所述插座盒(1)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插座盒(1)内的端子主体(9),所述端子主体(9)的上表面(91)上形成有两孔插孔(92)和/或三孔插孔(9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盒(1)内可自转地设置有穿过所述端子主体(9)且位于两孔插孔(92)和/或三孔插孔(93)中间位置的旋转轴(2),每个所述旋转轴(2)与上表面(91)垂直且每个所述旋转轴(2)上共轴设置有位于所述上表面(91)外侧的防护盖(3),每个所述防护盖(3)上开设有可与其覆盖的所述两孔插孔(92)或三孔插孔(93)正对的两孔对接孔(31)或三孔对接孔(32)。/n

【技术特征摘要】
1.安全防护型插座,包括插座盒(1),所述插座盒(1)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插座盒(1)内的端子主体(9),所述端子主体(9)的上表面(91)上形成有两孔插孔(92)和/或三孔插孔(9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盒(1)内可自转地设置有穿过所述端子主体(9)且位于两孔插孔(92)和/或三孔插孔(93)中间位置的旋转轴(2),每个所述旋转轴(2)与上表面(91)垂直且每个所述旋转轴(2)上共轴设置有位于所述上表面(91)外侧的防护盖(3),每个所述防护盖(3)上开设有可与其覆盖的所述两孔插孔(92)或三孔插孔(93)正对的两孔对接孔(31)或三孔对接孔(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2)为伸缩轴,所述旋转轴(2)的外周套设有一端固定在插座盒内,另一端与所述旋转轴(2)上的挡盘(23)抵靠的弹簧(4),所述防护盖(3)与所述上表面(91)保持不小于防护盖(3)厚度的间隙且其圆周面为锯齿状,所述端子主体(9)上可拆卸地设置有限制所述防护盖(3)转动的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上形有与所述防护盖(3)匹配的圆孔(101),所述圆孔(101)的孔壁为与所述防护盖(3)的圆周面啮合的齿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2)的外周套设有使其在自转后复位的扭簧,所述扭簧常态下使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潇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