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杯及杯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8125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分装气泡饮料或者热饮时防止泄漏事故的饮料杯。所述饮料杯包括杯身和杯盖,所述杯盖包括:本体,其在背离杯身的表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具有底壁和侧壁,该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和防泄盖,其包括顶壁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其中,所述顶壁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凸棱与本体的所述侧壁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关于杯盖的径向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Beverage cup and li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饮料杯及杯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在快餐领域中分装气泡饮料或者热饮等的饮料杯及其杯盖。
技术介绍
用于快餐行业的饮料杯主要用于临时分装饮料。为了尽可能低降低成本,快餐饮料杯在强度等方面并不太高。从而,快餐饮料杯大多包括纸质或者塑料的杯身和杯盖。在接收足量的饮料后,将杯盖以过紧配合的形式扣紧至杯身开口端,以保持两者在一定强度下的密封配合。在使用中发现,现有技术的饮料杯在用于分装气泡饮料或者热饮时容易发生泄漏事故。尤其是在配送外卖饮料时,热饮或气泡饮料在剧烈摇晃后会产生大量气体,使得杯内压力急剧增加,导致杯盖与杯身分离而发生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提供一种适于在分装热饮或者气泡饮料时防止泄漏事故的饮料杯。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饮料杯包括杯身和杯盖,所述杯盖包括:本体,其在背离杯身的表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具有底壁和侧壁,该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和防泄盖,其包括顶壁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其中,所述顶壁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凸棱与本体的所述侧壁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关于杯盖的径向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在杯身内装有比如汽水时,汽水所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被排出,防止杯内压力增大而发生液体快速喷泻。同时,在杯身短时地发生倾斜时,第一通孔、凹槽和第二通孔构成的迷宫结构可以有效支持气体排出同时完成伴随气体外溢的饮料回流,最终有效防止汽水泄露。优选的是,在所述防泄盖被附接至所述本体之前,所述第一通孔被盖片遮蔽,其中,所述盖片连接至本体,并且所述盖片与本体之间的连接部被弱化以能在外力作用下断裂;并且防泄盖的所述顶壁的下表面在对准本体的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延伸出顶针,其中,在所述防泄盖被附接至所述本体的过程中,所述顶针施加作用力至所述盖片以使其从防泄盖脱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包括:本体,其在其中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包括底壁和侧壁,该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和防泄盖,其包括顶壁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其中,所述顶壁设置有第二通孔,并且所述凸棱与本体的所述侧壁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关于杯盖的径向相互错开。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优选的是,所述本体呈圆盘状,并且沿本体的整个圆周延伸出轴向的突沿,该突沿被设置为与杯身的开口边缘密封配合。优选的是,所述顶壁沿杯盖的径向局部地延伸超出本体的边缘,以方便操作防泄盖。优选的是,在所述防泄盖被附接至所述本体之前,所述第一通孔被盖片遮蔽,其中,所述盖片连接至本体,并且盖片与本体之间的连接部被弱化,使得所述盖片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断裂而露出第一通孔。优选的是,所述防泄盖的顶壁的下表面在对准本体的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延伸出顶针,其中,在所述防泄盖被附接至所述本体的过程中,所述顶针施加作用力至所述盖片而使所述盖片从本体断开。优选的是,所述防泄盖的顶壁在整体上为与本体同心的扇形。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细节和优点,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例示性饮料杯的立体示意图,其包括杯身10和杯盖20;图2为图1中的杯盖的俯视图,其包括本体30和防泄盖40;图3图2中的杯盖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另一杯盖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其相比图3中的杯盖,在本体上增加了顶针44并且在本体上增加了盖片36;图5为图4中的杯盖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防泄盖40从本体30拆分开。上述附图所示出的内容仅为举例和示意,而并不严格按照比例予以绘制,也并未完整地绘制出具体使用环境下相关的全部部件或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构思之后,将能想到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为具体实施本专利技术而需要加入的本领域公知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并不意欲限制任何序位,其目的仅仅在于区分各个独立的部件、零件、结构、元件等,并且这些独立的部件、零件、结构、元件可以相同、类似或者不同。同时,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关于方位的说明,比如“上”、“下”、“内”、“外”、“左”、“右”、“径向”、“轴向”等,除非具有明确说明,仅为了方便描述,而无欲对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形成任何限定。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例示性饮料杯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该饮料杯的俯视图。从图中可见,饮料杯在整体上包括杯身10和杯盖20,其中杯身10大致呈圆柱形状,而杯盖20为圆盘形状。通常而言,杯身10的开口端的边缘设置有凸缘,而杯盖20沿整个圆周在轴向上延伸出突沿35,该突沿35与杯身上的所述凸缘相互扣合,从而使得杯盖和杯身两者相互密封配合。此外,所述杯盖20包括整体上呈圆盘状的本体30,本体可分离地附接有防泄盖40,防泄盖40设置有防泄孔(第二通孔41),该防泄孔与杯盖的其他结构配合,能够在盛装碳酸饮料或者热水等饮料时有效防止泄露,下文还将对此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说明,以杯身为参照,沿杯身的轴向或者说长度方向为轴向,而沿杯身的直径方向为径向。图3为杯盖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杯盖的本体30包括朝向杯身的下表面和背离杯身的上表面。在背离杯身20的表面,本体30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31,该凹槽包括底壁32和侧壁33,该底壁32设置有第一通孔34。另一方面,防泄盖40整体上为平坦的片体,其包括顶壁42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43,其中,所述顶壁42设置有第二通孔41。在将防泄盖40安装至本体30后,防泄盖的凸棱43与本体的侧壁33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并且防泄盖40与本体的凹槽31部分共同限定一个容腔。换句话说,防泄盖的凸棱43具有与侧壁33基本相同的构型,并且防泄盖的凸棱43的径向尺寸稍大于侧壁33。所述防泄盖40及其凸棱43(及而所述凹槽的侧壁33),优选为与本体30同心的扇形,因为这样的形状易于加工和安装,而且也较为美观。当然,所述防泄盖以及本体的凹槽也可以被设置为其他合适的形状,比如方形等。从图3中可见,本体的底壁32设置有第一通孔34,而所述防泄盖的顶壁42设置有第二通孔41,进而杯身内腔通过第一通孔34连通凹槽31,再通过第二通孔41连通外界。所述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41均为细小的通孔。在杯身内装有比如汽水时,汽水所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被排出,防止杯内压力增大而发生炸裂。同时,在杯身短时地发生倾斜时,第一通孔34、凹槽31和第二通孔41构成的迷宫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汽水泄露。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41关于杯盖20的径向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二通孔41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4的直径。此外,还可在由防泄盖的凸棱构成的空间内增加多个更加复杂的流道,比如多个层道,以进一步增加饮料在外泄过程所受到的阻力,以获得更好的防泄效果。换句话说,防泄盖40或者本体30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迷宫结构,其能够在防止饮料泄漏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饮料杯,包括杯身(10)和杯盖(20),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20)包括:/n本体(30),其在背离杯身(10)的表面设置有凹槽(31),该凹槽具有底壁(32)和侧壁(33),该底壁(32)设置有第一通孔(34);和/n防泄盖(40),其包括顶壁(42)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43),其中,所述顶壁(42)设置有第二通孔(41),所述凸棱(43)与本体的所述侧壁(33)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n其中,所述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41)关于杯盖(20)的径向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二通孔(41)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4)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饮料杯,包括杯身(10)和杯盖(20),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20)包括:
本体(30),其在背离杯身(10)的表面设置有凹槽(31),该凹槽具有底壁(32)和侧壁(33),该底壁(32)设置有第一通孔(34);和
防泄盖(40),其包括顶壁(42)和从该顶壁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43),其中,所述顶壁(42)设置有第二通孔(41),所述凸棱(43)与本体的所述侧壁(33)以密封的形式相互过紧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41)关于杯盖(20)的径向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二通孔(41)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4)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泄盖(40)被附接至所述本体(30)之前,所述第一通孔(34)被盖片(36)遮蔽,其中,所述盖片(36)连接至本体(30),并且所述盖片(36)与本体(30)之间的连接部被弱化以能在外力作用下断裂;并且
防泄盖(40)的所述顶壁(42)的下表面在对准本体(30)的所述第一通孔(34)的位置延伸出顶针(44),其中,在所述防泄盖(40)被附接至所述本体(30)的过程中,所述顶针(44)施加作用力至所述盖片(36)以使其从防泄盖(40)脱落。


3.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30),其在其中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31),该凹槽(31)包括底壁(32)和侧壁(33),该底壁(32)设置有第一通孔(34);和
防泄盖(40),其包括顶壁(42)和从该顶壁(42)的下表面伸出的凸棱(43),其中,所述顶壁(42)设置有第二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杰
申请(专利权)人: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