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包括泵壳与电机,所述泵壳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表面焊接有固定安装板,所述泵壳两侧外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焊接有活动安装板,所述泵壳的上表面焊接有出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右侧焊接有第一进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第二进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内侧开设有增压仓,所述增压仓的内侧设有输出主轴,所述输出主轴的右侧通过螺丝固定有叶轮,所述增压仓的内表面焊接有第一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在卧式间立式切换使用,切换安装方式时,水管安装位置能够同时改变。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booster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
本技术涉及增压水泵
,具体为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
技术介绍
增压水泵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卧式增压水泵与立式增压水泵,卧式增压水泵主要供输送不含固体颗粒,具有腐蚀性,粘度类似于水的液体,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造纸、食品、制药和合成纤维等部门,立式增压水泵。立式的增压水泵主要供输送清水及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清水的其他液体之用,适用于工业和城市给排水,高层建筑增压送水,园林喷灌,消防增压,远距离输送,暖通制冷循环。现有的卧式或立式增压水泵在使用时,考虑到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卧式增压水泵无法立起使用,立式增压水泵也无法平放使用,当立式增压水泵平放使用时,内部叶轮会重心下降,造成叶轮与增压水泵内壁摩擦,降低使用寿命,现有的针对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只是增加了一组支撑架,使增压水泵能够平放安装与立式安装,但为考虑到进水管的安装位置问题,会影响实际使用时的安装,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增压水泵只能立起或平卧使用,直接切换使用方式会影响使用寿命,造成增压水泵损坏,具有两种安装架的增压水泵,切换安装方式时,水管安装位置无法改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包括泵壳与电机,所述泵壳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表面焊接有固定安装板,所述泵壳两侧外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焊接有活动安装板,所述泵壳的上表面焊接有出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右侧焊接有第一进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第二进水管接头,所述泵壳的内侧开设有增压仓,所述增压仓的内侧设有输出主轴,所述输出主轴的右侧通过螺丝固定有叶轮,所述增压仓的内表面焊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方设有第一堵球,所述第一隔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后端设有第二堵球。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输出主轴转动连接,所述输出主轴与泵壳组成转动结构。优选的,所述活动安装板通过连接轴与限位槽组成转动结构,所述连接轴与滑槽组成滑动结构。优选的,所述出水管接头与第一进水管接头皆与增压仓连通,所述第一隔板与增压仓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一堵球的直径,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一进水管接头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一堵球的直径。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与增压仓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的前端开口口径小于第二堵球的直径,所述第二隔板与增压仓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二堵球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便于在卧式间立式切换使用,切换安装方式时,水管安装位置能够同时改变;(1)设置有限位槽、滑槽与活动安装板,通过转动活动安装板再向左侧推动活动安装板,使活动安装板顶端插入限位槽内,即可使活动安装板与泵壳呈90°排布,使泵壳能够立起安装使用,通过第一隔板将第一进水管接头与增压仓之间隔开,当泵壳立起时,第一堵球受自然重力落下,堵住第一隔板与第一进水管接头之间的孔洞,使水流在出水管接头与第二进水管接头之间进出,解决了现有的增压水泵切换安装方式后,由于水流影响叶轮中心改变,造成叶轮与泵壳内壁磨损的问题,进而达到便于在卧式间立式切换使用的效果;(2)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堵球、第二进水管接头、第二隔板与第二堵球,通过在泵壳上装有出水管接头与第一进水管接头配合卧式安装使用,当泵壳平卧时,第二堵球向下滑动堵住第二隔板与增压仓内壁的孔洞,使水流只能从出水管接头与第一进水管接头之间进出,当泵壳立起时,第一堵球受自然重力落下,堵住第一隔板与第一进水管接头之间的孔洞,使水流在出水管接头与第二进水管接头之间进出,进而达到切换安装方式时,水管安装位置能够同时改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侧视示意图。图中:1、泵壳;2、电机;3、固定安装板;4、限位槽;5、滑槽;6、活动安装板;7、出水管接头;8、第一进水管接头;9、增压仓;10、输出主轴;11、叶轮;12、第一隔板;13、第一堵球;14、第二进水管接头;15、第二隔板;16、第二堵球;17、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包括泵壳1与电机2,泵壳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输出主轴10转动连接,输出主轴10与泵壳1组成转动结构,电机2的型号为Y80M1-2,电机2起到带动输出主轴10转动的作用,输出主轴10起到带动叶轮11转动的作用。电机2的下表面焊接有固定安装板3,泵壳1两侧外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槽4,限位槽4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5,滑槽5的内侧设有连接轴17,连接轴17的外表面焊接有活动安装板6,活动安装板6通过连接轴17与限位槽4组成转动结构,连接轴17与滑槽5组成滑动结构,通过转动活动安装板6能够调节活动安装板6的方向,活动安装板6由一组横板与两组竖板焊接而成,通过连接轴17在滑槽5内滑动,使活动安装板6能够插入限位槽4中,如附图4所示,限位槽4能够对安装板6进行限位固定,再配合螺栓穿过安装板6与限位槽4连接,能够对安装板6进一步加固。泵壳1的上表面焊接有出水管接头7,出水管接头7与第一进水管接头8皆与增压仓9连通,第一隔板12与增压仓9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一堵球13的直径,第一隔板12与第一进水管接头8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一堵球13的直径,当泵壳1立起时,第一堵球13受到自然重力会下落,堵住第一隔板12与第一进水管接头8内壁之间的孔洞,防止增压仓9内水通过第一进水管接头8溢出。泵壳1的右侧焊接有第一进水管接头8,泵壳1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第二进水管接头14,泵壳1的内侧开设有增压仓9,增压仓9的内侧设有输出主轴10,输出主轴10的右侧通过螺丝固定有叶轮11,增压仓9的内表面焊接有第一隔板12,第一隔板12的下方设有第一堵球13,第一隔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二隔板15,第二隔板15的后端设有第二堵球16,第二进水管接头14与增压仓9连通,第二进水管接头14的前端开口口径小于第二堵球16的直径,第二隔板15与增压仓9内壁形成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二堵球16的直径,当泵壳1平卧时,第二堵球16受自重下落,使第二堵球16能够堵住第二隔板15与增压仓9的通孔,使增压仓9内水流不会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包括泵壳(1)与电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下表面焊接有固定安装板(3),所述泵壳(1)两侧外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槽(4),所述限位槽(4)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5),所述滑槽(5)的内侧设有连接轴(17),所述连接轴(17)的外表面焊接有活动安装板(6),所述泵壳(1)的上表面焊接有出水管接头(7),所述泵壳(1)的右侧焊接有第一进水管接头(8),所述泵壳(1)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第二进水管接头(14),所述泵壳(1)的内侧开设有增压仓(9),所述增压仓(9)的内侧设有输出主轴(10),所述输出主轴(10)的右侧通过螺丝固定有叶轮(11),所述增压仓(9)的内表面焊接有第一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下方设有第一堵球(13),所述第一隔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二隔板(15),所述第二隔板(15)的后端设有第二堵球(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包括泵壳(1)与电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下表面焊接有固定安装板(3),所述泵壳(1)两侧外表面皆开设有限位槽(4),所述限位槽(4)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5),所述滑槽(5)的内侧设有连接轴(17),所述连接轴(17)的外表面焊接有活动安装板(6),所述泵壳(1)的上表面焊接有出水管接头(7),所述泵壳(1)的右侧焊接有第一进水管接头(8),所述泵壳(1)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第二进水管接头(14),所述泵壳(1)的内侧开设有增压仓(9),所述增压仓(9)的内侧设有输出主轴(10),所述输出主轴(10)的右侧通过螺丝固定有叶轮(11),所述增压仓(9)的内表面焊接有第一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下方设有第一堵球(13),所述第一隔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二隔板(15),所述第二隔板(15)的后端设有第二堵球(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卧式、可立式的增压水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龙珍,罗龙虎,金香花,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罗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