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包括:主体;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绞棒,所述绞棒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贯穿所述绞棒设置;第一限位部件;第二限位部件;笔部件,所述笔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绞棒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优点在于,可以根据铰接压力的需要,使旋转后的绞棒与第一限位部件或第二限位部件进行扣合,避免出现铰接压力过大或过小地情况;利用可拆卸设置的笔部件,极大地减少了占用体积,便于随时将笔取出进行记录。
A new type of spinning tourniqu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
技术介绍
在进行军事野外活动时,会经常需要对四肢活动性伤口出血进行止血。常用的止血工具为止血绷带或旋压止血带。现有的旋压止血带具有一个绞棒和一个绞棒固定装置。这种结构的止血带通过旋转绞棒并将绞棒卡在绞棒固定装置内,使止血带收紧进行止血。在勒紧一段时间后须放松,使血液循环防止末端组织坏死。然而这种结构在进行止血时,容易出现多旋一圈压力过大,多旋半圈无法对绞棒进行固定。同样地,在进行旋松操作时,旋松一圈压力过小,旋松半圈则无法对绞棒进行固定。此外,在进行止血时,还需要对止血的起止时间和止血次数进行记录。通常采用额外配置的笔进行记录。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出现笔忘记携带或丢失的情况。此外,在一些户外需要四肢止血的情况,如车祸,户外活动等,也常常需要对活动性伤口出血进行止血,而现有的止血绷带无法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适应不同绞棒旋转角度,并便于携带笔,防止笔遗失的旋压止血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绞棒,所述绞棒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并位于所述连接环和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贯穿所述绞棒设置,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和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连接;第一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绞棒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主体的第一端之间;笔部件,所述笔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绞棒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呈“C”形。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呈“C”形。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主体为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件与所述主体为可拆卸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三限位部件,所述第三限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限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第二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限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三限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四限位部件,所述第四限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限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第二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四限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四限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环呈“日”形。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通过设置与第一限位部件垂直地第二限位部件,可以根据铰接压力的需要,使旋转后的绞棒与第一限位部件或第二限位部件进行扣合,避免出现铰接压力过大或过小地情况;利用可拆卸地设置在绞棒至少一端的笔部件,极大地减少了占用体积,便于随时将笔取出进行记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绞棒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地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主体100;连接环200;绞棒300;通槽301;放置槽302;连接带400;第一限位部件500;第二限位部件600;笔部件700;第三限位部件800;第四限位部件9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本技术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包括主体100、连接环200、绞棒300、连接带400、第一限位部件500、第二限位部件600和笔部件700,连接环200设置在主体100第一端,绞棒300通过连接带40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并位于连接环200和主体100的第二端之间,第一限位部件500设置在主体100上并位于绞棒300与主体100的第二端之间,第二限位部件600设置在主体100上并位于主体100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部件500之间,笔部件700可拆卸地设置在绞棒300的至少一端。主体100呈带状,主体100的第二端的上表面设置有子母贴,且子母贴覆盖主体100的上表面至少50%的面积。进一步地,主体100由具有弹性和透气性的材料制成,如无纺布材料。连接环20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主体100的第二端穿过连接环200并进行反向折叠,以形成一环状物。进一步地,连接环200呈“日”形,主体100的第一端与连接环2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主体100的第二端与连接环200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如图2所示,绞棒300包括通槽301和放置槽302,通槽301贯穿绞棒300设置,放置槽302设置在绞棒3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连接带400设置在通槽301内,连接带4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主体100进行连接。在未使用状态下,连接带400与主体100呈类“O”形。第一限位部件500设置在绞棒300和主体100的第二端之间,且第一限位部件500的长度方向与主体100的宽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件500呈“C”形或“U”形,绞棒300的一端可以嵌入第一限位部件500的“C”形或“U”形凹槽内。第二限位部件600设置在连接环200和第一限位部件500之间,且第二限位部件600的长度方向与主体100的长度方向平行,即第二限位部件600和第一限位部件500呈垂直设置。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件600呈“C”形或“U”形,绞棒300的一端可以嵌入第二限位部件600的“C”形或“U”形凹槽内。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件600可以与主体100进行可拆卸连接,如粘接、纽扣式连接等。通过对第二限位部件600的位置变更,可以调节绞棒30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在同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体,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n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n绞棒,所述绞棒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并位于所述连接环和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n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贯穿所述绞棒设置,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和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连接;/n第一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绞棒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n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主体的第一端之间;/n笔部件,所述笔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绞棒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n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平行;/n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
绞棒,所述绞棒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并位于所述连接环和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
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贯穿所述绞棒设置,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和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连接;
第一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绞棒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之间;
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主体的第一端之间;
笔部件,所述笔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绞棒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呈“C”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呈“C”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压式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主体为固定连接。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林,彭飞,邵小平,高连娣,乔安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