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宝琨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224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包括杯体、杯盖、探针式水温计、密封塞和加热包,杯盖套置在杯体的端口上,在杯盖的中部设置一加热筒,密封塞设置在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内,在密封塞上部设置一卡置槽,在密封塞下部设置一容水槽,在密封塞的中部设置一贯通管,贯通管的下端位于容水槽中部,探针式水温计的表头卡置在卡置槽内,且探针式水温计的探针套置在贯通管内,贯通管内侧壁与探针外侧壁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加热包放置在加热筒内,在密封塞的上部设置有通气孔。通过向加热筒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则加热包与水迅速反应即可释放热量,从而实现杯体内饮用水的加热,继而可满足在户外实现引用热水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的保温杯大多不具有加热功能,而具有加热功能的保温杯通常是采用电能实现加热,进一步地,现有的保温杯承载液体的容量有限,不能满足长期在外人员对于保温饮用水的饮用需求。对于长时间在没有电源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作业、野外探险旅游、钓鱼和徒步等人员来说,无法利用电源实现饮用水的加热,从而使得户外人员无法饮用到被加热的饮用水,长时间饮用过凉的饮用水,则会直接影响户外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通过向加热筒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则加热包与水迅速反应即可释放热量,从而实现杯体内饮用水的加热,继而可满足在户外实现饮用热水的需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包括杯体、杯盖、探针式水温计、密封塞和加热包,所述杯盖套置在杯体的端口上,且杯盖可实现杯体的端口的密封,在所述杯盖的中部设置一加热筒,且加热筒的上部端口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密封塞设置在所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内,且密封塞实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密封,在所述密封塞上部设置一卡置槽,在所述密封塞下部设置一容水槽,在所述密封塞的中部设置一贯通管,且贯通管的上部与所述卡置槽相贯通,所述贯通管的下端位于所述容水槽中部,所述探针式水温计的表头卡置在卡置槽内,且探针式水温计的探针套置在所述贯通管内,且探针的下端从贯通管的下端伸出,所述贯通管内侧壁与探针外侧壁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所述加热包放置在所述加热筒内,在密封塞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沿着贯通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通气孔,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贯通管上部相贯通,所述通气孔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杯盖上方。优选地,所述贯通管的底平面与所述密封塞的底平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10mm≤H≤20mm。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塞的上部采用卡接或螺纹连接方式设置在所述加热筒内。进一步地,所述杯体为单层壁或真空双层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加热包通过加热筒可位于杯体内侧中部位置,从而在加热包与水反应时,可将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到杯体内的饮用水内,从而实现杯体内饮用水的快速加热;密封塞上设置有容水槽,且贯通管的下端伸出容水槽一定高度,从而在杯体倾倒时,加热筒内的少量水只能全部进入到容水槽内,无法通过贯通管和通气孔泄漏到杯体外侧,继而便于本技术的户外携带;在加热初期通过探针式水温计可直观了解加热筒内加热包与水的反应温度,当加热完成一段时间后,通过探针式水温计可直观了解到杯体内饮用水的温度,继而便于使用人员依据水温进行饮用水的安全饮用;在加热包加热过程中,通过通气孔的排气功能,可使得反应过程中的蒸汽顺利排出,继而提高了本技术的安全使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4为图2中B处放大图;图中:1杯体、2杯盖、21加热筒、3密封塞、31卡置槽、32容水槽、33贯通管、34通气孔、4探针式水温计、41表头、42探针、5加热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4,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如图1所示),包括杯体1、杯盖2、探针式水温计4、密封塞3和加热包5,所述杯盖2套置在杯体1的端口上,且杯盖2可实现杯体1的端口的密封,杯盖2实现杯体1端口密封的技术手段与现有保温杯中的相应密封技术相同,故在此,对于杯盖2如何实现杯体1端口密封的具体技术不再做详细描述,在实际应用中,杯体1可为单层壁结构或者真空双层壁结构,在所述杯盖2的中部设置一加热筒21,且加热筒21的上部端口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密封塞3设置在所述加热筒21的上部端口内,且密封塞3实现加热筒21的上部端口密封,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密封塞3的上部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或卡接方式实现加热筒21上部的密封,在所述密封塞3上部设置一卡置槽31,在所述密封塞3下部设置一容水槽32,在所述密封塞3的中部设置一贯通管33,且贯通管33的上部与所述卡置槽31相贯通,所述贯通管33的下端位于所述容水槽32中部,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贯通管33的底平面与所述密封塞3的底平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10mm≤H≤20mm),在本具体实施中,优选地将H设定为15mm,所述探针式水温计4的表头41卡置在卡置槽31内,且表头41的外侧壁与卡置槽31的内侧壁之间密封卡置,探针式水温计4的探针42套置在所述贯通管33内,且探针42的下端从贯通管33的下端伸出,所述贯通管33内侧壁与探针42外侧壁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所述加热包5放置在所述加热筒21内,加热包5为现有市场上成熟的加热产品,加热包5内材料与水接触后,发生放热化学反应,继而提供了杯体1内饮用水加热的热源。在密封塞3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沿着贯通管33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通气孔34,且所述通气孔34与所述贯通管33上部相贯通,所述通气孔34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杯盖2上方,在加热包5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少量蒸汽则通过通气间隙和通气孔34直接排出,继而提高了本技术的安全使用性能。实用本技术进行饮用水加热的步骤为:第一步,将需要被加热的饮用水放入到杯体1内部,然后,利用杯盖2将杯体1端口封住;第二步,将密封塞3从加热筒21上取下,然后,将加热包5和一定量的水依次加入到加热筒21内,接着将密封塞3再次密封卡置在加热筒21内;第三步,等加热包5与水反应一端时间后,则实现杯体1内饮用水的加热,打开杯盖2,将饮用水倒出,则实现饮用水的饮用,也可待饮用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直接通过杯体1饮用饮用水。在实际应用中,加热筒21内完成放热化学反应后,其内存留的可流动水较少,当杯体1发生倾倒时,加热筒21内存留的较少的水,则直接流入到密封塞3上设计的容水槽32内,可防止加热筒21内的水依次通过通气间隙和通气孔34流出密封塞3,从而避免了在杯体1倾倒后,而出现泄漏现象的发生,继而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安全性。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盖套置在杯体的端口上,且杯盖可实现杯体的端口的密封,其特征是,该自发热水杯还包括探针式水温计、密封塞和加热包,在所述杯盖的中部设置一加热筒,且加热筒的上部端口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密封塞设置在所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内,且密封塞实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密封,在所述密封塞上部设置一卡置槽,在所述密封塞下部设置一容水槽,在所述密封塞的中部设置一贯通管,且贯通管的上部与所述卡置槽相贯通,所述贯通管的下端位于所述容水槽中部,所述探针式水温计的表头卡置在卡置槽内,且探针式水温计的探针套置在所述贯通管内,且探针的下端从贯通管的下端伸出,所述贯通管内侧壁与探针外侧壁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所述加热包放置在所述加热筒内,在密封塞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沿着贯通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通气孔,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贯通管上部相贯通,所述通气孔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杯盖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自发热水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盖套置在杯体的端口上,且杯盖可实现杯体的端口的密封,其特征是,该自发热水杯还包括探针式水温计、密封塞和加热包,在所述杯盖的中部设置一加热筒,且加热筒的上部端口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密封塞设置在所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内,且密封塞实现加热筒的上部端口密封,在所述密封塞上部设置一卡置槽,在所述密封塞下部设置一容水槽,在所述密封塞的中部设置一贯通管,且贯通管的上部与所述卡置槽相贯通,所述贯通管的下端位于所述容水槽中部,所述探针式水温计的表头卡置在卡置槽内,且探针式水温计的探针套置在所述贯通管内,且探针的下端从贯通管的下端伸出,所述贯通管内侧壁与探针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语石秀荣田凯宁孙瑞泽刘宝琨
申请(专利权)人:刘宝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