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传递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2111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全自动传递窗涉及一种洁净室的辅助设备,包括入料门、出料门以及容纳腔,物料的出入口开启分别由两支气缸上下进行驱动,入料门位于容纳腔一侧壁的上部,其高度为该侧壁高度的2/3,入料传送带一侧端固接于与其邻近的容纳腔的外侧壁下部,与入料门相对的出料门的高度与其所在的容纳腔侧壁的高度相等,出料传送带一端固接于出料门下端,导料带横向贯通容纳腔,其一端对应入料传送带,另一端向下倾斜对应出料传送带,传递窗顶壁设有风机、电机、无菌风喷淋气闸及紫外线灭菌灯并在墙壁上设有双面急停按钮,工作过程全程有传感器、小型PLC机监控。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性强的特点。

A fully automatic transfer wind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传递窗
本技术涉及一种洁净室的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传递窗。
技术介绍
传递窗的使用是在GMP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化验取样、洁净区与非洁净区隔离等诸多功能由标准化缓冲间演化而来的,在食品生产、药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链的产品质量保证及防止不同区域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方面起着关键性决定作用。常规普通传递窗结构采用不锈钢材质,物料入口(这里定义洁净区)和物料出口(这里定义非洁净区)根据用途分别开启两扇尺寸大小相同(方向相对)的窗户,这两个窗户的开关与否采用机械互相联锁,在同一时刻不能同时打开两个窗户,否则,就产生不了实际意义上的缓冲隔离的空间,造成洁净区与非洁净区相互交叉污染;传递物料时由人工(从物料入口)开启窗户将物料放进传递窗内,关好物料入口窗户,此时物料出口窗户才能够人为打开取出物料关好窗户,完成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传统传递窗的缺点是每一次物料的进出过程都是由人工参与,既加大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由于关窗的速度及密闭程度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不同空间的交叉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全自动传递窗。本技术的一种全自动传递窗,包括入料门、出料门、容纳腔和控制装置,入料门、出料门分别位于容纳腔相对的两侧壁上,并分别联接驱动气缸Ⅰ和驱动气缸Ⅱ,入料门位于容纳腔一侧壁的上部,其高度为该侧壁高度的2/3,入料传送带一侧端固接于与其邻近的容纳腔的外侧壁下部,入料门的下端与入料传送带的上面活动密封配合,与入料门相对的出料门的高度与其所在的容纳腔侧壁的高度相等,出料门的下端与容纳腔底壁活动密封配合,出料传送带一端固接于出料门下端,导料带横向贯通容纳腔,其一端对应入料传送带,另一端向下倾斜对应出料传送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传递窗顶壁设有风机、电机、无菌风喷淋气闸及紫外线灭菌灯,所述电机分别与驱动气缸Ⅰ和驱动气缸Ⅱ电路连接,风机与无菌风喷淋气闸电路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入料传送带近入料门端、导料带中部、出料传送带近出料门端分别设有传感器Ⅰ、传感器Ⅱ、传感器Ⅲ。本技术的一种全自动传递窗,物料的出入口开启分别由两支气缸上下进行驱动,避免人工参与开启;传递窗内部安装无菌风喷淋形成隔离的“气闸”,时刻阻隔互相交叉污染;安装的紫外线照明是在进出过程中对物料(或产品)进行二次灭菌;传递窗两侧墙面均设有急停按钮,安全程度高,全自动联锁保护,对物料进出有效提高传递速度,对空间阻隔及时准确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入料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出料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全自动传递窗包括入料门1、出料门2、容纳腔3和控制装置4,入料门1、出料门2分别位于容纳腔3相对的两侧壁上,并分别联接驱动气缸Ⅰ5和驱动气缸Ⅱ6,入料门1位于容纳腔3一侧壁的上部,其高度为该侧壁高度的2/3,入料传送带7一侧端固接于与其邻近的容纳腔3的外侧壁下部,入料门1的下端与入料传送带7的上面活动密封配合,与入料门1相对的出料门2的高度与其所在的容纳腔3侧壁的高度相等,出料门2的下端与容纳腔3底壁活动密封配合,出料传送带8一端固接于出料门2下端,导料带9横向贯通容纳腔3,其一端对应入料传送带7,另一端向下倾斜对应出料传送带8。传递窗顶壁设有风机10、电机20、无菌风喷淋气闸11及紫外线灭菌灯12,在有物料进出传递窗过程中,紫外线照明方可开启,其余时间关闭根据生产要求可选择;所述电机20分别与驱动气缸Ⅰ5和驱动气缸Ⅱ6电路连接,风机10与无菌风喷淋气闸11电路连接。入料传送带7近入料门1端、导料带9中部、出料传送带8近出料门2端分别设有传感器Ⅰ15、传感器Ⅱ16、传感器Ⅲ17。传感器Ⅱ16兼具称重功能,在物料完全进入传递窗中可进行称重处理根据生产要求可选择,同时将称重信息配有称重传感器内置开放的通讯协议传送到上下工序设备触摸屏或计算机中。全自动传递窗镶嵌于分隔墙21上,所述的入料门1所在的分隔墙21的墙面上设有急停按钮Ⅰ13、控制面板Ⅰ18,出料门2所在的分隔墙21的墙面上设有急停按钮Ⅱ14、控制面板Ⅱ19。在特殊情况下,物料进出口可以同时关闭同时开启如充当安全窗时使用。控制装置4包括设置于容纳腔3顶壁上的小型PLC机(图中未示出)、控制面板Ⅰ18、控制面板Ⅱ19,PLC机接外部电源并与驱动气缸Ⅰ5、驱动气缸Ⅱ6、入料传送带7、出料传送带8、电机20、风机10、紫外线灭菌灯12、传感器Ⅰ15、传感器Ⅱ16、传感器Ⅲ17、急停按钮Ⅰ13、急停按钮Ⅱ14和控制面板Ⅰ18、控制面板Ⅱ19电气连接。本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如图1所示,物料从入料门1侧(物料、产品放置于入料传送带7)→到达A点传感器Ⅰ→入料门1上行开启→物料进入传递窗容纳腔3→向下滑动到达B点传感器Ⅱ(称重传感器)→入料门1下行关闭→延时10秒称重(时间可设)→出料门2上行开启→物料经导料带9滑出→到达C点传感器Ⅲ→出料门2下行关闭→完成一个出入循环过程;当容纳腔3内有物料时,或者出料门2未关闭时,入料门1不能开启,达到完全隔离的目的,电气控制采用小型PLC程序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传递窗,包括入料门(1)、出料门(2)、容纳腔(3)和控制装置(4),其特征在于入料门(1)、出料门(2)分别位于容纳腔(3)相对的两侧壁上,并分别联接驱动气缸Ⅰ(5)和驱动气缸Ⅱ(6),入料门(1)位于容纳腔(3)一侧壁的上部,其高度为该侧壁高度的2/3,入料传送带(7)一侧端固接于与其邻近的容纳腔(3)的外侧壁下部,入料门(1)的下端与入料传送带(7)的上面活动密封配合,与入料门(1)相对的出料门(2)的高度与其所在的容纳腔(3)侧壁的高度相等,出料门(2)的下端与容纳腔(3)底壁活动密封配合,出料传送带(8)一端固接于出料门(2)下端,导料带(9)横向贯通容纳腔(3),其一端对应入料传送带(7),另一端向下倾斜对应出料传送带(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传递窗,包括入料门(1)、出料门(2)、容纳腔(3)和控制装置(4),其特征在于入料门(1)、出料门(2)分别位于容纳腔(3)相对的两侧壁上,并分别联接驱动气缸Ⅰ(5)和驱动气缸Ⅱ(6),入料门(1)位于容纳腔(3)一侧壁的上部,其高度为该侧壁高度的2/3,入料传送带(7)一侧端固接于与其邻近的容纳腔(3)的外侧壁下部,入料门(1)的下端与入料传送带(7)的上面活动密封配合,与入料门(1)相对的出料门(2)的高度与其所在的容纳腔(3)侧壁的高度相等,出料门(2)的下端与容纳腔(3)底壁活动密封配合,出料传送带(8)一端固接于出料门(2)下端,导料带(9)横向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占辉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同禹药品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