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70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其具有导磁壳及电枢,导磁壳上设有内中孔及分布在内中孔外围的环槽,环槽的端口开设在导磁壳端头上,环槽内嵌设线圈、隔磁圈、导磁圈及永磁体,该隔磁圈、导磁圈及永磁体径向叠设在环槽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之间,永磁体径向充磁;电枢具有转盘部及中轴,中轴插入导磁壳的内中孔中实现相对转动;转盘部外侧面组设衔铁,衔铁通过导磁壳、导磁圈和电枢将永磁体的两极联接起来,形成闭合磁路;线圈不通电,永磁体的磁力将衔铁吸附在电枢上,电枢带动衔铁旋转,实现扭矩传递;线圈通电产生磁通并抵消永磁体的磁通,电枢将衔铁释放,实现电控离合。结构简单,导磁线路短,磁通损耗小,离合力大。

A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with permanent magnet in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
本技术涉及电机或机电设备
,尤其是指用于电机或机电设备的电磁离合器。
技术介绍
离合器类似开关,起到接合或断开动力传递的作用。电磁离合器是常见应用于电机或机电设备的离合器,具有通电结合或者断电结合的方式。如中国专利ZL201821249473.5号所涉及的类似离合器,但因为这些离合器磁路狭长,永磁体的磁通要经过很长距离的导磁体后才形成磁轭,对衔铁产生吸引力,而所有导磁体都有磁阻,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这个专利设计的离合器中的永磁体的磁力大部分被消耗在磁路中,最终实用的实际磁通有很大损耗。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这类离合器确实被发现有以下问题:永磁体体积过大,功耗高,离合反应慢,离合力小等缺点。因此,现有离合器因为设计缺陷,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结构简单,永磁体体积小,永磁体离合磁路极短,离合力矩大,性能稳定,离合反应快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磁壳(1)及电枢(6),该导磁壳(1)提供一轴向并依照该轴向形成第一端头(11)和第二端头(12),所述导磁壳(1)上还设有内中孔(13)及分布在内中孔(13)外围的环槽(14),该环槽(14)的端口开设在第二端头(12)上,环槽(14)的内底嵌设线圈(2),而环槽(14)靠近端口的部分组装隔磁圈(3)、导磁圈(4)及永磁体(5),该隔磁圈(3)、导磁圈(4)及永磁体(5)径向叠设在环槽(14)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之间,永磁体(5)径向充磁后获得第一磁极(51)和第二磁极(52),所述第一磁极(51)紧密连接环槽(14)的外环面,所述第二磁极(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永磁体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磁壳(1)及电枢(6),该导磁壳(1)提供一轴向并依照该轴向形成第一端头(11)和第二端头(12),所述导磁壳(1)上还设有内中孔(13)及分布在内中孔(13)外围的环槽(14),该环槽(14)的端口开设在第二端头(12)上,环槽(14)的内底嵌设线圈(2),而环槽(14)靠近端口的部分组装隔磁圈(3)、导磁圈(4)及永磁体(5),该隔磁圈(3)、导磁圈(4)及永磁体(5)径向叠设在环槽(14)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之间,永磁体(5)径向充磁后获得第一磁极(51)和第二磁极(52),所述第一磁极(51)紧密连接环槽(14)的外环面,所述第二磁极(52)紧密连接导磁圈(4),隔磁圈(3)紧密嵌设在导磁圈(4)与环槽(14)的内环面之间;所述电枢(6)具有转盘部(61)及中轴(62),转盘部(61)靠接导磁壳(1)的第二端头(12),中轴(62)插入导磁壳(1)的内中孔(13)中,实现电枢(6)相对导磁壳(1)转动;所述转盘部(61)远离导磁壳(1)的外侧面按一定间隙组设衔铁(8),该衔铁(8)则通过导磁壳(1)、导磁圈(4)和电枢(6)将永磁体(5)的两极联接起来,形成闭合磁路;当线圈(2)不通电时,永磁体(5)的磁力将衔铁(8)吸附在电枢(6)上产生摩擦力,电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焱左艳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三火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