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式柔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018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组式柔印机,包括机座和伺服放料机构、柔印机构、模切机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柔印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组柔印单元、第二组柔印单元、第三组柔印单元、第四组柔印单元;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若干柔印座,若干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第一组柔印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承印物反转的反转架,反转架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的输出端、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倒数第二个柔印座的输出端,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的输入端;柔印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冷烫机构;借此,其实现了双面印刷,提高了印刷质量,可监控印刷效果与检测印刷品质,自动化程度更高。

Unit flexograp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组式柔印机
本技术涉及印刷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机组式柔印机。
技术介绍
机组式柔版印刷机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机型,其每个印刷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呈直线式沿水平方向排列,主电机位于负荷最大的模切单元后部,再通过机器后部一根共用的驱动轴向别的单元传递动力,其属于轻压力印刷,对于不易拉伸的印刷材料来说非常合适。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机组式柔版印刷机通常只能实现一次性单面印刷,导致印刷不便,印刷质量较差,容易存在偏差,且无法实时监控印刷的效果与质量。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机组式柔印机,其实现了双面印刷,提高了印刷质量,可监控印刷效果与检测印刷品质,自动化程度更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机组式柔印机,包括机座和安装于机座上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的伺服放料机构、对承印物进行柔印的柔印机构、对柔印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模切的模切机构、对模切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观测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所述伺服放料机构与柔印机构之间设置有前侧牵引机构,所述前侧牵引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伺服放料机构的输出端、柔印机构的输入端;所述柔印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组柔印单元、第二组柔印单元、第三组柔印单元、第四组柔印单元;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若干柔印座,若干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承印物反转的反转架,所述反转架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的输出端、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倒数第二个柔印座的输出端,所述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的输入端;所述柔印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冷烫机构,所述冷烫机构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伺服放料机构、柔印机构、模切机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前侧牵引机构、反转架、冷烫机构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三个柔印座,三个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柔印座、第二柔印座、第三柔印座,所述第一柔印座、第二柔印座、第三柔印座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柔印座的输出端连接于反转架的输入端,所述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三柔印座的输入端;所述冷烫机构连接于第三柔印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四柔印座、第五柔印座、第六柔印座,所述第四柔印座、第五柔印座、第六柔印座依次连接,所述第四柔印座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三柔印座的输出端,所述第六柔印座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三组柔印单元的输入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六柔印座连接有用于对承印物进行覆膜处理的覆膜机构,所述覆膜机构安装于机座上,所述覆膜机构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切机构与伺服收料机构之间设置有后侧牵引机构,所述后侧牵引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模切机构的输出端、伺服收料机构的输入端,所述后侧牵引机构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观测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废料收集机构,所述废料收集机构为滚雪球排废装置,所述滚雪球排废装置安装于机座上,所述滚雪球排废装置位于后侧牵引机构一侧,所述滚雪球排废装置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伺服收料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加工完成的承印物进行品质检测的品质检测机构,所述品质检测机构安装于机座上,所述品质检测机构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伺服放料机构与前侧牵引机构之间设置有接纸台、电晕机构、纠偏机构,所述接纸台、电晕机构、纠偏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所述接纸台的输入端连接于伺服放料机构的输出端,所述纠偏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电晕机构、纠偏机构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柔印座的输出端的一侧设置有UV干燥机构,所述UV干燥机构安装于机座上,所述UV干燥机构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的伺服放料机构、柔印机构、模切机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并结合前侧牵引机构、反转架、冷烫机构的设计,使其实现了双面印刷,可监控印刷效果,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以及,通过品质检测机构的设计,实现了自动检测印刷品质的目的,通过电晕机构、纠偏机构的设计,使其能减少加工时的偏差,保证了加工精度,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机座2、伺服放料机构3、模切机构4、观测机构5、伺服收料机构6、前侧牵引机构7、第一组柔印单元71、第一柔印座72、第二柔印座73、第三柔印座8、第二组柔印单元81、第四柔印座82、第五柔印座83、第六柔印座9、第三组柔印单元10、第四组柔印单元11、柔印座12、反转架13、冷烫机构14、覆膜机构15、后侧牵引机构16、废料收集机构17、品质检测机构18、接纸台19、电晕机构20、纠偏机构21、UV干燥机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机组式柔印机包括机座1和安装于机座1上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的伺服放料机构2、对承印物进行柔印的柔印机构、对柔印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模切的模切机构3、对模切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观测的观测机构4、伺服收料机构5;所述观测机构4优选为静态观测仪;所述伺服放料机构2与柔印机构之间设置有前侧牵引机构6,所述前侧牵引机构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伺服放料机构2的输出端、柔印机构的输入端;所述柔印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组柔印单元7、第二组柔印单元8、第三组柔印单元9、第四组柔印单元10;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若干柔印座11,若干柔印座11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7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承印物反转的反转架12,所述反转架12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6的输出端、第一组柔印单元7依制程顺序倒数第二个柔印座的输出端,所述反转架12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7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的输入端;所述柔印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冷烫机构13,所述冷烫机构13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7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伺服放料机构2、柔印机构、模切机构3、观测机构4、伺服收料机构5、前侧牵引机构6、反转架12、冷烫机构13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三个柔印座11,三个柔印座11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每组柔印单元的柔印座数量设置为其他数量,在此,不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组式柔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和安装于机座上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的伺服放料机构、对承印物进行柔印的柔印机构、对柔印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模切的模切机构、对模切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观测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n所述伺服放料机构与柔印机构之间设置有前侧牵引机构,所述前侧牵引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伺服放料机构的输出端、柔印机构的输入端;/n所述柔印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组柔印单元、第二组柔印单元、第三组柔印单元、第四组柔印单元;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若干柔印座,若干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n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承印物反转的反转架,所述反转架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的输出端、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倒数第二个柔印座的输出端,所述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的输入端;/n所述柔印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冷烫机构,所述冷烫机构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n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伺服放料机构、柔印机构、模切机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前侧牵引机构、反转架、冷烫机构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组式柔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和安装于机座上依制程顺序依次设置的伺服放料机构、对承印物进行柔印的柔印机构、对柔印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模切的模切机构、对模切完成后的承印物进行观测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
所述伺服放料机构与柔印机构之间设置有前侧牵引机构,所述前侧牵引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伺服放料机构的输出端、柔印机构的输入端;
所述柔印机构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组柔印单元、第二组柔印单元、第三组柔印单元、第四组柔印单元;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若干柔印座,若干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
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承印物反转的反转架,所述反转架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牵引机构的输出端、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倒数第二个柔印座的输出端,所述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的输入端;
所述柔印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冷烫机构,所述冷烫机构连接于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最后一个柔印座;
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伺服放料机构、柔印机构、模切机构、观测机构、伺服收料机构、前侧牵引机构、反转架、冷烫机构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式柔印机,其特征在于:每组柔印单元均包括有三个柔印座,三个柔印座依制程顺序依次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组式柔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一柔印座、第二柔印座、第三柔印座,所述第一柔印座、第二柔印座、第三柔印座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柔印座的输出端连接于反转架的输入端,所述反转架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三柔印座的输入端;所述冷烫机构连接于第三柔印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组式柔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柔印单元依制程顺序依次包括第四柔印座、第五柔印座、第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湘衡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源铁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