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995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包括表布层,表布层的下方设有底层,表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第一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第一膜层与底层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针织通道布层和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第一针织通道布层的上表面连接第一膜层的下表面,第一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一连结部,第二针织通道布层设有第二连结部,若干第一连结部与若干第二连结部形状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下表面连接底层的上表面,底层为第二膜层或底布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防跑绒,质量好,保暖效果佳。

A kind of down composite fabric of knitted tunnel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
本技术属于纺织品
,具体涉及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
技术介绍
PU膜即为聚氨酯薄膜具有防水和透气的特点,TPU膜即为热可塑性聚氨酯,具有高张力、高拉力、强韧、耐老化和环保的特点,以及TPFE膜均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等领域。在冬季,羽绒面料制成的服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着装首选,传统技术中的羽绒复合面料制成的羽绒衣防绒的效果较差,易跑绒,保暖效果较差。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可防跑绒,质量好,保暖效果佳的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羽绒复合面料的不足,提供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包括表布层,所述表布层的下方设有底层,所述表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第一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底层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针织通道布层和第二针织通道布层,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膜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二连结部,若干所述第一连结部与若干所述第二连结部形状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结部连接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底层的上表面,所述底层为第二膜层或底布层。优选的,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与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相同,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与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材质均为涤纶或锦纶。优选的,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与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纱线支数均为20D-75D。优选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矩形、波浪形、菱形、星形或W形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二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底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且纱线支数为10D-100D。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表布层与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之间设有的第一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可防止羽绒通过表布层跑出;当底层为第二膜层时,也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可防止羽绒通过底层跑出;当底层为纱线支数10D-100D的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便可增加防跑绒效果,质量好,保暖效果佳;当对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与第二针织通道布层之间进行充绒时,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接部处无羽绒通过,可形成相应的花型。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形状为波浪形时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形状为W形时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表布层;2、底层;3、第一膜层;4、第一针织通道布层;5、第二针织通道布层;6、第一连结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包括表布层1,表布层1的下方设有底层2,表布层1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第一膜层3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第一膜层3与底层2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和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的上表面连接第一膜层3的下表面,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设有若干第一连结部6,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设有若干第二连结部,若干第一连结部6与若干第二连结部形状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第一连结部6连接其对应的第二连结部,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的下表面连接底层2的上表面,底层2为第二膜层或底布层。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与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相同,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与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的材质均为涤纶或锦纶。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与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的纱线支数均为20D-75D。第一连结部6和第二连结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矩形、波浪形、菱形、星形或W形中的一种。第二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底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且纱线支数为10D-100D。当对第一针织通道布层4与第二针织通道布层5之间进行充绒时,第一连结部6和第二连接部处无羽绒通过,可形成相应的花型;PU膜、TPU膜、TPFE膜、纱线支数10D-100D的针织布、梭织布均可防止面料的跑绒。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布层,所述表布层的下方设有底层,所述表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第一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底层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针织通道布层和第二针织通道布层,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膜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二连结部,若干所述第一连结部与若干所述第二连结部形状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结部连接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底层的上表面,所述底层为第二膜层或底布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布层,所述表布层的下方设有底层,所述表布层为针织布、梭织布中的一种,第一膜层为PU膜、TPU膜、TPFE膜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底层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针织通道布层和第二针织通道布层,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膜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设有若干第二连结部,若干所述第一连结部与若干所述第二连结部形状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结部连接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底层的上表面,所述底层为第二膜层或底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织通道布层与所述第二针织通道布层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旭锋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盛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