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包括电线,电线一端连接的插头,以及连接电线另一端的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左推置块,右推置块、主体、壳体、端子、端子活动块和弹簧;壳体两侧有左推置快和右推置块,两推置块一端为指压端在壳体外两侧,另一端为台阶块卡在端子活动块两侧壁上;按下左推置快和右推置块,端子活动块内侧台阶块向端子活动块中心移动,端子活动块被挤压后移,端子触点从挤压块平滑过渡到端子尾槽的底面上脱离对扁平空间的挤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按压左右推置块的方式使多个单独端子可自由升降,从而达到与电极片连接或松开的功能;结构紧凑,连接方式简单牢靠,信号输出稳定。
Lead wire that can be quickly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ode piece by pressing the left and right push b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肌松监测仪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全身麻醉有三大要素是:1、意识消失;2、麻醉镇痛减轻应激;3、肌肉松弛。肌松监测应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通过刺激外围神经引起病人的肌肉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一种监测。肌松监测非常重要,通过肌松监测,麻醉师可以控制给药量。而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用于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或维持全麻时肌松,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用肌松药来消除自主呼吸对呼吸机的拮抗。在电休克治疗时用其控制张力和减少肌强烈收缩引起的并发症。肌松药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全身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一样,监测肌张力可以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可以保证麻醉不同阶段的肌松要求,有利于把握插管和拔管的时机,并减少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发生率,对于保证手术期间充分肌松及预防麻醉后因残余肌松而抑制呼吸均有重要意义。肌松监测的现有技术有三种:简单神经电刺激,肌张力肌松监测与加速度肌松监测。神经电刺激只是运用TOF刺激模式,看或者模肌肉收缩,麻醉记录单也只记录有几个收缩。肌张力肌松监测即采用肌张力肌松监测仪。这是一种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的监测仪器。以上两种方式为减少受检肢端移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应用此型仪器需用夹板等器材将受检肢体做良好固定,起存在的缺点是设备较为复杂,人机连接比较烦琐,受影响因素较多。加速度肌松监测是采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这是一种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的检测仪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人机连接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器存在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稳定性不如肌松监测仪。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操作方便,连接快速方便,测量结果稳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包括电线,电线一端连接的插头,以及连接电线另一端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左推置块,右推置块、主体、壳体、端子、端子活动块和弹簧;所述主体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壳体一端开有接线孔,另一端靠上开有电极片入口,并向壳体内延伸一段供电极片插入的扁平空间;所述端子安装固定在主体上,端子前后两端伸出主体,端子末端弯折形成触点;所述电线通过壳体上的接线孔,电线芯线与端子前端焊接;所述端子活动块位于壳体内,端子活动块上有端子尾槽,所述端子后端放置在端子尾槽内,所述端子尾槽末端有挤压块,挤压块与端子尾槽之间通过平滑斜面过度,端子的触点放置在挤压块上,使触点挤压电极片入口的扁平空间;所述弹簧一端连接壳体末端的内壁,另一端抵在端子活动块上,使触点保持挤压扁平空间;所述壳体两侧有左推置快和右推置块,两推置块一端为指压端在壳体外两侧,另一端为台阶块卡在端子活动块两侧壁上;按下左推置快和右推置块,内侧台阶块向端子活动块中心移动,端子活动块被挤压后移,触点从挤压块平滑过渡到端子尾槽的底面上脱离对扁平空间的挤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按压左右推置块的方式使多个单独端子可自由升降,从而达到与电极片连接或松开的功能;连接后与电极片的咬合力≥0.5KFG,结构紧凑,连接方式简单牢靠,信号输出稳定。导联线的连接器设计小巧人性化,简易操作。贴在病人手上的传感器只需要插入到导联线,通过导联线插入设备,就可以马上监测。导联线所在的产品系统,可以刺激,测量,分析和显示外科手术的病患在接收神经肌肉阻断剂的时候,其肌肉功能。数列是实时,系统只需要30秒就启动。与常规肌松监测仪的耗材(如Veryark-TOF肌松监测仪的配套耗材):腕式电极片,手指传感器,和夹板,然后再接上多导连接线相比,更加省成本和提高操作效率。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上盖;所述主体上均布有多个卡槽以及连接孔,所述端子数量对应卡槽,放置在卡槽内;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对应卡槽的压条,上盖上有连接柱,上盖覆盖在主体上,通过连接孔和连接柱连接,同时压条将端子压紧在卡槽内;连接后的主体和上盖再通过胶水固定在壳体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了一种端子安装结构,通过卡槽放置端子,压条固定。完成端子的安装,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分为上壳和下壳,两者对接后焊接为一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方便,连接牢固。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后部设置有端子增强板,所述端子增强板上开有槽,通过槽卡在端子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端子自身重量较小,按下推置块后,端子触点不能迅速的脱离卡位,使得电极片不能顺利插入连接器内,因此在端子上增加增强板,使在按下推置块后,在增强板压力下,端子能够迅速向下,脱离卡位,导通电极片的通道。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插头为自锁推拉式插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快速的拔插,且连接牢固。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孔处设置有保护电线的网尾。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线的接口长期与连接部位摩擦,容易损坏,因此在该处设置网尾,能够有效保护此处电线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器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组件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端子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端子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推置块的工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端子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左推置块,2、右推置块,3、网尾,4、上壳,5、上盖,6、端子增强板,7、弹簧,8、端子活动块,9、主体,10、下壳,11、端子,12、电线,13、电极片入口,14、卡槽,15、连接孔,16、连接柱,17、压条,18、台阶块,19、端子尾槽,20、侧壁,21、挤压块,22、插头,24、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包括电线12,电线一端连接的插头22,以及连接电线另一端的连接器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器组件包括左推置块1,右推置块2、主体9、壳体、端子11、端子活动块8和弹簧7;所述主体9安装于壳体内,壳体一端开有接线孔,另一端靠上开有电极片入口13,并向壳体内延伸一段供电极片插入的扁平空间;端子11安装固定在主体9上,端子11前后两端伸出主体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包括电线(12),电线一端连接的插头(22),以及连接电线另一端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左推置块(1),右推置块(2)、主体(9)、壳体、端子(11)、端子活动块(8)和弹簧(7);/n所述主体(9)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壳体一端开有接线孔,另一端靠上开有电极片入口(13),并向壳体内延伸一段供电极片插入的扁平空间;/n所述端子(11)安装固定在主体(9)上,端子(11)前后两端伸出主体(9),端子(11)末端弯折形成触点(24);所述电线通过壳体上的接线孔,电线芯线与端子(11)前端焊接;/n所述端子活动块(8)位于壳体内,端子活动块上有端子尾槽(19),所述端子(11)后端放置在端子尾槽(19)内,所述端子尾槽(19)末端有挤压块(21),挤压块(21)与端子尾槽(19)之间通过平滑斜面过度,端子(11)的触点(24)放置在挤压块(21)上,使触点(24)挤压电极片入口(13)的扁平空间;/n所述弹簧(7)一端连接壳体末端的内壁,另一端抵在端子活动块(8)上,使触点(24)保持挤压扁平空间;/n所述壳体两侧有左推置块(1)和右推置块(2),两推置块一端为指压端在壳体外两侧,另一端为台阶块(18)卡在端子活动块(8)两侧壁(20)上;按下左推置块(1)和右推置块(2),内侧台阶块(18)向端子活动块(8)中心移动,端子活动块(8)被挤压后移,触点(24)从挤压块(21)平滑过渡到端子尾槽(19)的底面上脱离对扁平空间的挤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左右推置块按压方式与电极片可快速连接的导联线,包括电线(12),电线一端连接的插头(22),以及连接电线另一端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左推置块(1),右推置块(2)、主体(9)、壳体、端子(11)、端子活动块(8)和弹簧(7);
所述主体(9)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壳体一端开有接线孔,另一端靠上开有电极片入口(13),并向壳体内延伸一段供电极片插入的扁平空间;
所述端子(11)安装固定在主体(9)上,端子(11)前后两端伸出主体(9),端子(11)末端弯折形成触点(24);所述电线通过壳体上的接线孔,电线芯线与端子(11)前端焊接;
所述端子活动块(8)位于壳体内,端子活动块上有端子尾槽(19),所述端子(11)后端放置在端子尾槽(19)内,所述端子尾槽(19)末端有挤压块(21),挤压块(21)与端子尾槽(19)之间通过平滑斜面过度,端子(11)的触点(24)放置在挤压块(21)上,使触点(24)挤压电极片入口(13)的扁平空间;
所述弹簧(7)一端连接壳体末端的内壁,另一端抵在端子活动块(8)上,使触点(24)保持挤压扁平空间;
所述壳体两侧有左推置块(1)和右推置块(2),两推置块一端为指压端在壳体外两侧,另一端为台阶块(18)卡在端子活动块(8)两侧壁(20)上;按下左推置块(1)和右推置块(2),内侧台阶块(18)向端子活动块(8)中心移动,端子活动块(8)被挤压后移,触点(24)从挤压块(21)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坤燕,
申请(专利权)人:腾美医疗线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