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684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包括上、下金具,上、下金具之间设有绝缘子本体,绝缘子本体表面间隔设置若干绝缘伞裙,内部轴向方向设置灭弧室和至少两个电极室,且灭弧室和电极室依次交错排列,电极室内设有球形电极,球形电极部分置于灭弧室内,且相邻的两个球形电极之间的间隙为0.5mm,绝缘子本体表面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吹弧通道,上端设有引弧电极,绝缘子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电极及下电极,上电极与终端电极相连,所述终端电极与引弧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所述引弧通道内设置若干表面具有网孔的引弧板,灭弧室内电弧等离子体在电场、磁场、流场及空气动力的多重作用下产生吹弧效应,将电弧吹断,达到自动灭弧效果。

A multi chamber arc blowing type lightning protection ins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
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路防雷
,具体涉及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
技术介绍
10kV架空配电线路分布较广,线路长,所处地形复杂,而10kV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低,雷电过电压能够使绝缘子发生闪络,在雷击闪络通道上形成工频续流烧断导线。造成断线的主要原因是在雷击闪络通道上建弧形成工频续流,弧根的温度很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导线烧断,即使是裸导线,如果通过的电流很大,亦能够将导线烧断。目前配网线路防雷领域采用的招弧角(穿刺线夹)方式能有效地保护线路导线和线路绝缘子。但由于该方式是在电弧电流过零点自然熄弧,熄弧能力差、灭弧时间长,并有可能复燃,所以不能降低线路跳闸率,需要与自动重合闸装置配合。传统氧化锌避雷器和串联间隙避雷器(过电压保护器)方式能够有效保护绝缘子不受电弧损伤,减少线路雷击跳闸率,但存在氧化锌电阻片高压电老化、电阻片密封失效受潮、串联间隙制作工艺复杂等缺陷,并且重量和体积大造成装置安装困难,运行维护成本高,限制了其在配网大范围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包括上金具以及下金具,所述上金具以及下金具之间设有绝缘子本体,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间隔设置若干绝缘伞裙,所述绝缘子本体内部轴向方向设置灭弧室和至少两个电极室,且灭弧室和电极室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电极室内设有球形电极,所述球形电极部分置于灭弧室内,且相邻的两个球形电极之间的间隙为0.5mm,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吹弧通道,所述绝缘子本体上端设有引弧电极,所述绝缘子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电极以及下电极,所述上电极与终端电极相连,所述终端电极与引弧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所述引弧通道内设置若干表面具有网孔的引弧板。所述上电极以及下电极包括第一闪接头、第二闪接头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表面设有防松动的凸凹结构。连接部截面小于第一闪接头最大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闪接头最大截面。第一闪接头、第二闪接头为半球形,且分别与相邻的球形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球形电极的直径为10mm。所述灭弧室内壁表面圆滑,具有两个与电极室连通的开口。相邻的引弧通道之间设有凹陷面。所述绝缘伞裙与引弧通道交错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防雷装置与绝缘子一体设置,在遭受雷击过电压冲击时,雷击过电压通过电极施加在灭弧室上,在灭弧室两端电极遭受冲击过电压时,两个电极之间的间隙发生闪络,灭弧室中的空气得到急剧加热膨胀。灭弧室内电弧等离子体在电场、磁场、流场及空气动力的多重作用下产生吹弧效应,将电弧吹断,达到自动灭弧效果。同时利用灭弧板可以将电弧切割的更加细小,灭弧更快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上电极或下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包括上金具以及下金具,所述上下金具之间设有绝缘子本体,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间隔设置若干绝缘伞裙3,所述绝缘子本体内部轴向方向设置灭弧室和至少两个电极室,且灭弧室和电极室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电极室内设有球形电极7,所述球形电极部分置于灭弧室内,且相邻的两个球形电极之间的间隙为0.5mm,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吹弧通道,所述绝缘子本体上端设有引弧电极1,所述绝缘子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电极以及下电极,所述上电极与终端电极2相连,所述终端电极与引弧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所述引弧通道6内设置若干表面具有网孔的引弧板8。所述上电极以及下电极5包括第一闪接头9、第二闪接头11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体10。所述连接体表面设有防松动的凸凹结构12,起到固定的作用。连接部截面小于第一闪接头最大截面、小于所述第二闪接头最大截面。即上电极或下电极的截面呈两端凸起中间凹陷的结构。第一闪接头、第二闪接头为半球形,且分别与相邻的球形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球形电极的直径为10mm,间隙为0.5mm时,吹弧效果最佳。所述灭弧室内壁表面圆滑,具有两个与电极室连通的开口。灭弧室内壁表面圆滑,内壁圆滑,在遭受雷击时,灭弧室内壁电荷分布均匀,没有电荷累积效应,相同间隙电压下,不容易被击穿,可以提高线路绝缘等级,特别是在高压配电线网上,可以避免防雷装置频繁误操作放电,引起高压配电网电压严重下降,导致配电网电压波动影响配电质量。同时在灭弧室内可以增设增爬槽,用于延长相邻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灭弧室内部沿面闪络电压,确保每次过电压闪络发生在相邻电极之间最短物理连线路径上,使得灭弧室每次雷电冲击动作电压数值离散性小。特别是当灭弧室为圆球形时,灭弧室体积相同时,球形面积最小,爬电距离最短,增设增爬槽可以有效提高线路的绝缘等级。灭弧室设计为沟槽式,能够消除相邻灭弧室之间的交叉喷弧现象并且由此提升了耐久性。相邻的引弧通道之间设有凹陷面4。对于间隔较大的绝缘伞裙,可以针对性的在引弧通道之间设置凹陷面,来提高爬电距离。所述绝缘伞裙与引弧通道交错设置。可以是多个引弧通道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绝缘伞裙之间,根据需求进行布置。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技术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包括上金具以及下金具,所述上金具以及下金具之间设有绝缘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间隔设置若干绝缘伞裙,所述绝缘子本体内部轴向方向设置灭弧室和至少两个电极室,且灭弧室和电极室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电极室内设有球形电极,所述球形电极部分置于灭弧室内,且相邻的两个球形电极之间的间隙为0.5mm,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吹弧通道,所述绝缘子本体上端设有引弧电极,所述绝缘子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电极以及下电极,所述上电极与终端电极相连,所述终端电极与引弧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所述吹弧通道内设置若干表面具有网孔的引弧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包括上金具以及下金具,所述上金具以及下金具之间设有绝缘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间隔设置若干绝缘伞裙,所述绝缘子本体内部轴向方向设置灭弧室和至少两个电极室,且灭弧室和电极室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电极室内设有球形电极,所述球形电极部分置于灭弧室内,且相邻的两个球形电极之间的间隙为0.5mm,所述绝缘子本体表面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吹弧通道,所述绝缘子本体上端设有引弧电极,所述绝缘子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电极以及下电极,所述上电极与终端电极相连,所述终端电极与引弧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所述吹弧通道内设置若干表面具有网孔的引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以及下电极包括第一闪接头、第二闪接头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腔室吹弧式防雷绝缘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赛福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