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188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其结构包括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管、滴壶、第二输液软管、流速调节器、第三输液软管、输液针、消毒软塞、固定结构和防脱落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通过瓶塞穿刺器后端设置了消毒软塞,由消毒软塞与输液后的针头进行插接,实现了方便对输液针头的回收和处理;通过第一输液软管外部设置了固定结构,由输液软管在固定带内部进行缠绕,用毛面粘贴处与刺面粘贴处相连接,从而固定住输液软管;通过瓶塞穿刺器左端设置了防脱落结构,由连接槽与外部输液瓶口相连接,插杆与固定槽进行插接,再用固定杆固定住,从而实现了不易脱落的功能。

A new infusion tube with soft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
本技术涉及输液管
,具体涉及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
技术介绍
人输液完后,护士一般会把接触过血液的针头直接刺回瓶内,但是现在院感要求,不允许回刺进瓶内,这就增加了护士以及回收人员的被针刺感染的风险和输液软管杂乱,不利于回收,并且在输液过程中,一旦患者动作幅度较大,拉扯到输液管,输液软管和穿刺针之间就非常容易脱落,这样容易导致患者血液倒流,非常不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现有技术的输液管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的针头不能直接刺回瓶内,增加了回收的风险和输液软管杂乱,不利于回收,以及输液软管和穿刺针之间容易受外力而脱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解决了针头不能直接刺回瓶内,增加了回收的风险和输液软管杂乱,不利于回收,以及输液软管和穿刺针之间容易受外力而脱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包括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包括瓶塞穿刺器(1)、第一输液软管(2)、滴壶(3)、第二输液软管(4)、流速调节器(5)、第三输液软管(6)和输液针(7),所述瓶塞穿刺器(1)右端与第一输液软管(2)左端后侧进行无缝插接,并且瓶塞穿刺器(1)右端后侧5cm处设置有消毒软塞(8),并且瓶塞穿刺器(1)与第一输液软管(2)连接之处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0),所述第一输液软管(2)左端前侧与滴壶(3)右端进行插接,并且第一输液软管(2)外部与固定结构(9)左端进行滑动连接,所述滴壶(3)左端与第二输液软管(4)右端前侧进行插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4)后端右侧外部与流速调节器(5)左端内部进行插接,并且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软塞的新型输液管,包括瓶塞穿刺器(1)、第一输液软管(2)、滴壶(3)、第二输液软管(4)、流速调节器(5)、第三输液软管(6)和输液针(7),所述瓶塞穿刺器(1)右端与第一输液软管(2)左端后侧进行无缝插接,并且瓶塞穿刺器(1)右端后侧5cm处设置有消毒软塞(8),并且瓶塞穿刺器(1)与第一输液软管(2)连接之处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0),所述第一输液软管(2)左端前侧与滴壶(3)右端进行插接,并且第一输液软管(2)外部与固定结构(9)左端进行滑动连接,所述滴壶(3)左端与第二输液软管(4)右端前侧进行插接,所述第二输液软管(4)后端右侧外部与流速调节器(5)左端内部进行插接,并且流速调节器(5)右端设置有滴斗,所述流速调节器(5)右端设置的滴斗与第三输液软管(6)前端左侧进行插接,所述第三输液软管(6)后端右侧与输液针(7)左端进行插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消毒软塞(8)、固定结构(9)和防脱落结构(10),所述消毒软塞(8)前端与瓶塞穿刺器(1)右端后侧进行粘接,并且消毒软塞(8)内部与输液针(7)外部进行插接,所述固定结构(9)由固定带(91)、毛面粘贴处(92)、刺面粘贴处(93)、固定块(94)、转动带(95)和连接环(96)组成,所述固定带(91)前端通过固定块(94)与具有转动连接功能的转动带(95)后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毛面粘贴处(92)位于固定带(91)后端,并且毛面粘贴处(92)前端与刺面粘贴处(93)后端相互粘接,所述刺面粘贴处(93)位于固定带(91)前端,并且刺面粘贴处(93)距离固定块(94)有3cm,所述转动带(95)前端与具有连接功能的连接环(96)后端进行插接,所述连接环(96)内部与第一输液软管(2)外部进行插接,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逸道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