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涡流垫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2890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进气涡流垫片,其主要令垫片设置于汽缸头与进气歧管之间,在垫片对应汽缸头的各进气通道所设气流通孔设置有分流装置,分流装置在轴心周缘延伸有多个分流叶片与气流通孔的内壁连接,且分流叶片一侧形成凹面、另一侧相对形成凸面而呈一弧形状,令分流叶片的凹面朝向进气歧管之一端,而分流叶片与垫片朝向汽缸头的端面呈50~80度角的夹角;借此,让气流能均匀的分配导入汽缸头的进气通道中,以可更有效率的将气流与雾化油料混合快速填充在引擎本体的汽缸内,达成更好的油气填充效率以及混和效率,不仅能有效提升引擎燃烧效率,进而达到马力提升,且可降低引擎爆震,同时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油耗。

Intake swirl gas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涡流垫片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进气涡流垫片,尤其是指一种可更有效率的将气流与雾化油料混合快速填充在引擎本体的汽缸内,达成更好的油气填充效率以及混和效率,不仅能有效提升引擎燃烧效率,进而达到马力提升,且可降低引擎爆震,同时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油耗,而在其整体施行使用上更增实用功效特性。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使人们更便利的生活,机动车辆的专利技术便是一例;各式机动车辆提供人们方便与快捷抵达目的地的优点,且由于人类科技的持续进步,也让各式机动车辆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快速,利用各式机动车辆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可大幅缩短人们来往各地所花费的时间,能增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极佳便利性,使得各式机动车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化,可视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产品之一,也因此到处皆可见到各式机动车辆的踪迹。其中,就一般车辆的引擎结构而言,请参阅图8现有的引擎进气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所示,该引擎5主要在引擎本体51内形成有多个汽缸511,且对应各汽缸511皆设有活塞52,在该引擎本体51上盖设有汽缸头53,该汽缸头53内对应各汽缸511分别形成有进气通道531,并在汽缸头53连接有进气歧管54,使得外界的空气能经由该进气歧管54通过该汽缸头53的该进气通道531进入该引擎本体51的汽缸511内,且于该汽缸511内与雾化油料进行混合形成油气,再利用该活塞52压缩油气,以让火星塞点燃油气爆发产生动力。然而,上述引擎虽可达到经由点燃油气爆发产生动力的预期功效,但也在其实际操作施行使用上发现,外界空气在经由该进气歧管通过汽缸头内的进气通道时,由于气流无法均匀的分布在进气通道内,造成气流在进入该汽缸时,气流会沿着该汽缸的一侧缸壁往活塞顶部移动,在气流碰触到该活塞顶部后,气流才会顺着活塞顶部的导流设计,在汽缸内做旋转混和油气的动作,导致引擎作动上会有燃烧效率低、耗油、高爆震、高废气等问题产生,致令其在整体结构设计上仍存有改进的空间。于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的丰富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针对现有的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进气涡流垫片,以期达到更佳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气涡流垫片,其主要利用垫片的气流通孔内的分流装置对通过的气流产生影响,让气流能均匀的分配导入汽缸头的进气通道中,以可更有效率的将气流与雾化油料混合快速填充在引擎本体的汽缸内,达成更好的油气填充效率以及混和效率,不仅能有效提升引擎燃烧效率,进而达到马力提升,且可降低引擎爆震,同时能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油耗,而在其整体施行使用上更增实用功效特性。本技术进气涡流垫片的主要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其主要包含有垫片;其中:该垫片,其设置于汽缸头与进气歧管之间,在该垫片分别设有多个气流通孔,各该气流通孔分别对应于该汽缸头的各进气通道,在该气流通孔内则设置有分流装置,该分流装置包含有一轴心,该轴心周缘延伸有多个分流叶片,各该分流叶片另一端分别与该气流通孔的内壁连接,且该分流叶片呈一弧形状,使得该分流叶片一侧形成凹面、该分流叶片另一侧则相对形成凸面,该分流叶片的凹面朝向该进气歧管的一端,而该分流叶片与该垫片朝向该汽缸头的端面呈50~80度角的夹角。本技术进气涡流垫片的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垫片的该气流通孔内壁形成喇叭状缩口,该喇叭状缩口加强气流通过该分流叶片的流速。本技术进气涡流垫片的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垫片与该进气歧管呈一体成形。本技术进气涡流垫片的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垫片的该分流装置的轴心呈锥状。附图说明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使用状态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引擎进气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车辆马力测试曲线图;图7为本技术的马力测试曲线图;图8为现有的引擎进气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汽缸头11进气通道2进气歧管3垫片31气流通孔32分流装置321轴心322分流叶片4引擎本体41汽缸42活塞5引擎51引擎本体511汽缸52活塞53汽缸头531进气通道54进气歧管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技术的范围。为令本技术所运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及其达成的功效有更完整且清楚的公开,此于下详细说明,并请一并参阅说明书附图及附图标记:首先,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整体使用状态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所示,本技术主要在汽缸头1与进气歧管2之间设有垫片3;其中:该汽缸头1分别形成有多个进气通道11,令该进气歧管2与该汽缸头1相组设结合,以让外界空气能经由该进气歧管2进入该汽缸头1的该进气通道11内。该垫片3,其设置于该汽缸头1与该进气歧管2之间,在该垫片3分别设有多个气流通孔31,各该气流通孔31分别对应于该汽缸头1的各该进气通道11,在该气流通孔31内则设置有分流装置32,该分流装置32包含有一轴心321,该轴心321可呈锥状,在该轴心321周缘延伸有多个分流叶片322,各该分流叶片322另以端皆与该气流通孔31的内壁连接,且该分流叶片322呈一弧形状,使得该分流叶片322一侧形成凹面、另一侧则相对形成凸面,令该分流叶片322的凹面朝向该进气歧管2的一端,而该分流叶片322与该垫片3朝向该汽缸头1的端面呈50~80度角的夹角,另外在该气流通孔31内壁能形成喇叭状缩口,以可加强气流通过该分流叶片322的流速。另外,请再一并参阅图4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所示,该垫片3能与该进气歧管2呈一体成形设计,再让该进气歧管2连同该垫片3与该汽缸头1相组设结合。如此一来,请再一并参阅图5本技术的引擎进气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所示,使得本技术在使用上,其令该垫片3设置于该汽缸头1与该进气歧管2之间,且令该汽缸头1组设于引擎本体4上,该引擎本体4对应该汽缸头1的各该进气通道11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涡流垫片,其包含有垫片;其特征在于:/n该垫片,其设置于汽缸头与进气歧管之间,在该垫片分别设有多个气流通孔,各该气流通孔分别对应于该汽缸头的各进气通道,在该气流通孔内则设置有分流装置,该分流装置包含有一轴心,该轴心周缘延伸有多个分流叶片,各该分流叶片另一端分别与该气流通孔的内壁连接,且该分流叶片呈一弧形状,该分流叶片一侧形成凹面、该分流叶片另一侧则相对形成凸面,该分流叶片的凹面朝向该进气歧管的一端,该分流叶片与该垫片朝向该汽缸头的端面呈50~80度角的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涡流垫片,其包含有垫片;其特征在于:
该垫片,其设置于汽缸头与进气歧管之间,在该垫片分别设有多个气流通孔,各该气流通孔分别对应于该汽缸头的各进气通道,在该气流通孔内则设置有分流装置,该分流装置包含有一轴心,该轴心周缘延伸有多个分流叶片,各该分流叶片另一端分别与该气流通孔的内壁连接,且该分流叶片呈一弧形状,该分流叶片一侧形成凹面、该分流叶片另一侧则相对形成凸面,该分流叶片的凹面朝向该进气歧管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裕仁王裕丰石皓宇
申请(专利权)人:邦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