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2409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包括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上游闸首启闭机和上游闸首门槽;上游闸首门槽相对设置两个,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两侧安装在两个上游闸首门槽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背水侧;上游闸首启闭机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的上方,用于驱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上下升降移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底面上设置有对接水封以及至少设置两个对接导向销。本申请中,通过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底面设置对接水封和对接导向销进行上游对接,取消了传统对接装置中的对接密封装置和充泄水系统,对接流程简化,对接效率提高。

An upstream head device of vertical ship li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通航建筑物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
技术介绍
垂直升船机是克服水位落差实现大坝通航的重要通航设施。垂直升船机与船闸相比,更加高效更加节能地实现船舶越坝通航,提高船舶过坝时间。但目前现有垂直升船机在上游对接时,采用船厢与上游闸首对接,但是现有上游闸首由于其结构设计不合理,在对接时需要额外设置对接密封框和充泄水系统实现对接水道的衔接,整个对接过程非常复杂占用很大一部分船舶通航时间,严重影响船舶通航效率。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上游对接的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提高对接效率的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上游闸首启闭机和上游闸首门槽;所述上游闸首门槽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两侧安装在两个上游闸首门槽内;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背水侧;所述上游闸首启闭机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的上方,用于驱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上下升降移动;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底面上设置有对接水封以及至少设置两个对接导向销。优选的,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横截面呈凸形,其凸出的那一侧为背水侧,并且该凸出部分的结构为中空结构,两侧开设有用于安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的门槽,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的两侧安装在该两侧门槽内。优选的,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的两侧均安装一列上游闸首工作小门导轮,该上游闸首工作小门导轮安装在所述两侧门槽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迎水侧还安装有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侧导轮,上游闸首工作小门背水侧安装有用于和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之间进行密封的上游闸首工作小门水封。优选的,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两侧均安装一列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导轮,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导轮位于所述上游闸首门槽内,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在上游闸首启闭机的驱动下沿上游闸首门槽能上下升降运行,以适应上游水位变化。优选的,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背水侧安装有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侧导轮,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迎水侧安装有用于和上游闸首门槽之间进行密封的上游闸首工作大门水封。优选的,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底面上设置两个对接导向销。上游对接时,本技术上游闸首装置和承船厢上游端的上游工作门配合工作,上游工作门为升降沉入式工作门,安装在承船厢上游端的门槽内,上游工作门的顶面上设置有与对接导向销一一对应的对接导向槽。具体对接过程为:承船厢通过主提升系统上行,接近对接位时,运行速度减至低速运行,上游闸首工作大门的对接导向销缓慢插入上游工作门的对接导向槽内,直至对接水封压紧在上游工作门上;随后承船厢仍缓慢上行,上游工作门在驱动机构驱动下缓慢下沉至承船厢的门槽内,承船厢上行到达规定对接位置时,承船厢停止上行并锁定,此时上游工作门下沉到位,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对接到承船厢的门槽内;紧接着上游闸首工作小门被上游闸首启闭机向上吊起,此时承船厢内水域与上游水域联通,船舶可驶入或驶出承船厢;待船舶驶入到指定位置或驶出后,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下落关闭,承船厢解除锁定并缓慢下降,同时上游工作门在驱动机构驱动下升起关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本申请中上游闸首装置结构设计合理,上游闸首工作小门采用提升门,能够减少混凝土基础的规模,减少了工程投资;2、通过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底面设置对接水封和对接导向销进行上游对接,取消了传统对接装置中的对接密封装置和充泄水系统,对接流程简化,对接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游闸首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游闸首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意性描绘上游闸首和承船厢的主视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承船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承船厢上游端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承船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承船厢1;上游工作门2;主提升系统3;上游闸首装置4;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游闸首工作小门导轮4-3;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侧导轮4-4;上游闸首工作小门水封4-5;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侧导轮4-6;上游闸首工作大门水封4-7;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导轮4-8;对接水封4-9;对接导向销4-10;上游闸首门槽4-11;对接导向槽5;承船厢上游端的门槽6;上游闸首启闭机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4,包括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游闸首启闭机7和上游闸首门槽4-11。上游闸首门槽4-11相对设置两个,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两侧安装在两个上游闸首门槽4-11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背水侧。上游闸首启闭机7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上方,用于驱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下升降移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底面上设置有对接水封4-9以及两个对接导向销4-10。本实施例中,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横截面呈凸形,其凸出的那一侧为背水侧,并且该凸出部分的结构为中空结构,两侧开设有用于安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门槽,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两侧安装在该两侧门槽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两侧均安装一列上游闸首工作小门导轮4-3,该上游闸首工作小门导轮4-3安装在两侧门槽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迎水侧还安装有上游闸首工作小门侧导轮4-4,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背水侧安装有用于和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之间进行密封的上游闸首工作小门水封4-5。本实施例中,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两侧均安装一列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导轮4-8,上游闸首工作大门导轮4-8位于上游闸首门槽4-11内,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在上游闸首启闭机7的驱动下沿上游闸首门槽4-11能上下升降运行,以适应上游水位变化。本实施例中,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背水侧安装有上游闸首工作大门侧导轮4-6,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迎水侧安装有用于和上游闸首门槽4-11之间进行密封的上游闸首工作大门水封4-7。上游对接时,上游闸首装置4和承船厢1上游端的上游工作门2配合工作,参照图3至图6,上游工作门2为升降沉入式工作门,安装在承船厢上游端的门槽6内,上游工作门2的顶面上设置有与对接导向销4-10一一对应的对接导向槽5。具体对接过程为:承船厢1通过主提升系统3上行,接近对接位时,运行速度减至低速运行,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对接导向销4-10缓慢插入上游工作门2的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游闸首启闭机(7)和上游闸首门槽(4-11);所述上游闸首门槽(4-11)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两侧安装在两个上游闸首门槽(4-11)内;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背水侧;所述上游闸首启闭机(7)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上方,用于驱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下升降移动;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底面上设置有对接水封(4-9)以及至少设置两个对接导向销(4-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游闸首启闭机(7)和上游闸首门槽(4-11);所述上游闸首门槽(4-11)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两侧安装在两个上游闸首门槽(4-11)内;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背水侧;所述上游闸首启闭机(7)设置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上方,用于驱动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和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上下升降移动;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底面上设置有对接水封(4-9)以及至少设置两个对接导向销(4-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大门(4-1)的横截面呈凸形,其凸出的那一侧为背水侧,并且该凸出部分的结构为中空结构,两侧开设有用于安装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门槽,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两侧安装在该两侧门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升船机上游闸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闸首工作小门(4-2)的两侧均安装一列上游闸首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根金龙李倩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