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它是以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加入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制备而成的制剂:生地210‑630、赤芍63‑189、丹皮63‑189、银花63‑189、黄芩63‑189、白鲜皮210‑630、地肤子63‑189、土茯苓210‑630。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dehumidification and antipruritic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是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且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约占皮肤病门诊患者的20-30%,病程大多迁延,病变顽固难愈。湿疹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局部治疗一般以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为主,系统治疗则多采用抗组胺药,严重者则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均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目前尚无安全高效的疗法。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先生指出:“湿疹的病因不外湿热风三者。……心经有火,血热内生。”同时若因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热相合,外走肌肤则发为湿疹。由此提出了“肺脾失调”在湿疹病变中的作用,指出治疗上宜心肺脾三脏同治,在泻心火,除湿健脾的同时,再添清宣肺热之品,以使心肺俱清,脾健湿去,心肺脾得以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中草药中赤芍、黄芩、生地、丹皮、银花、白鲜皮、土茯苓、地肤子具有苦寒折热,除湿解毒,使心肺俱清,湿除痒止的功效,紧扣“祛湿”、“心肺脾”三脏同治。且与当前市售的“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中成药制剂处方侧重点有所不同。曾有265例急性湿疹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84%,在2003~2005年在2家医院进行了除湿止痒合剂治疗湿疹的随机平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组(治疗组)明显优于肤痒冲剂组(对照组)(P<0.01)。尤其在抗炎、减少皮损渗出,减轻瘙痒,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均较肤痒冲剂疗效为佳,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体现了该制剂高效安全的特点。2006年以抗组织胺药西替利嗪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进行了小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制剂总有效率为83.3%。2007年完成了该制剂动物试验课题,发现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可明显下降变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血清IL-4水平,提示该药对Th2细胞有调节作用。2012年以EASI标准评分结合中医证候量表、实验室检查评价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治疗急性湿疹。观察120例急性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热证)患者,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A组疗效优于B组(P<0.05)。显示该制剂能够有效降低湿热证急性湿疹患者的EASI积分,缩小皮损面积,改善皮损形态,降低血清IL-5的水平。中医药防治湿疹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因其治疗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纯中药内服制剂制作简单,制剂稳定,效果优良,适应了众多变应性皮肤病。尤其在减少皮损渗出、促使皮疹消退、改善自觉症状以及缩短病程、控制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满足了广大易于复发、顽固难愈的湿疹患者的治疗需求。【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7.〔2〕马绍尧,赵尚华.现代中医皮肤性病诊疗大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75-477.〔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4-256.〔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第5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5,270-271,300,342,578.〔6〕张挹芳.肺脾理论与过敏性疾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9):16-17.〔7〕赵国荣.肺卫理论与肺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J].中医杂志,2004,45(3):165-166.〔8〕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9〕KangK,StevensSR.Pathophysiologyofatopicdermatitis[J].ClinDermatol,2003,21(2):116-121.〔10〕AkdisCA,AkdisM.Immunologicaldifferencesbetweenintrinsicandextrinsictypesofatopicdermatitis[J].ClinExpAllergy,2003,33(12):1618-1621.〔11〕盛楠,宗文凯,季江.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接触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6):404.〔12〕宋瑜,李咏梅,马绍尧.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2007,6(2):7072.〔13〕李燕娜,李咏梅.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治疗湿疹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IL-4水平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0):52-53.〔14〕宋瑜,李咏梅,马绍尧.除湿止痒中药组合物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32-34.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纯中药内服制剂,在减少皮损渗出、促使皮疹消退、改善自觉症状以及缩短病程、控制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满足易于复发、顽固难愈的湿疹患者治疗需求的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旨在提出前述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它是以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加入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制备而成的制剂:生地210-630、赤芍63-189、丹皮63-189、银花63-189、黄芩63-189、白鲜皮210-630、地肤子63-189、土茯苓210-630优选地,以重量份计,本专利技术以生地420、赤芍126、丹皮126、银花126、黄芩126、白鲜皮420、地肤子126、土茯苓420为最优剂量。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八味原料药,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5倍量,第二次加水4倍量,各煎煮1小时,煎液分别滤过,合并,浓缩至2500ml左右,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约900ml,滤过。加入已用适量热水溶解的苯甲酸3g±1.5g、尼泊金乙酯0.25g±0.125g(以苯甲酸3g、尼泊金乙酯0.25g为最优剂量),搅匀,滤过,滤液加水至l000ml,混匀,灌装,灭菌,即得口服制剂。本专利技术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的性状、鉴别方法和其他特征如下:【性状】棕色至棕褐色液体,味苦。【鉴别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它是以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加入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制备而成的制剂:/n生地210-630、赤芍63-189、丹皮63-189、银花63-189、黄芩63-189、白鲜皮210-630、地肤子63-189、土茯苓210-6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它是以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加入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制备而成的制剂:
生地210-630、赤芍63-189、丹皮63-189、银花63-189、黄芩63-189、白鲜皮210-630、地肤子63-189、土茯苓210-6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生地420、赤芍126、丹皮126、银花126、黄芩126、白鲜皮420、地肤子126、土茯苓4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为苯甲酸和尼泊金乙酯,按重量份计,苯甲酸和尼泊金乙酯的重量份分别为:苯甲酸3±1.5、尼泊金乙酯0.25±0.1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药品上可以接受的辅料或药品上可以接受的基质为苯甲酸和尼泊金乙酯,按重量份计,苯甲酸和尼泊金乙酯的重量份分别为:苯甲酸3、尼泊金乙酯0.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绍尧,李咏梅,宋瑜,李燕娜,顾敏婕,高尚璞,冯国强,李晓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