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用换气扇(100)具有主体(2)和管道连接部(8),所述主体(2)的供气口设置于下表面,排气口设置于侧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设置于顶面,所述管道连接部(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的侧面,并具备排出口部,所述排出口部为延长排气口的筒状,管道连接部(8)具备上表面部(33)和包围框(29、30),所述上表面部设置有与突起(21)卡合的卡合孔(22),所述包围框(29、30)从上表面部(33)向下方突出并包围与卡合孔(22)卡合的突起(21)。
Ventilators for pip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管道用换气扇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管道将外部气体向室内供气、或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管道用换气扇。
技术介绍
首先,对管道用换气扇的施工进行说明。在住宅的施工中,在顶棚内预先配设了换气用的管道后,进行顶棚材料等的铺设,之后在设置于顶棚的换气扇安装用的开口设置管道用换气扇的情况较多。因此,大多采用如下方法:使管道用换气扇的管道连接部与换气扇本体卡合脱离自如,首先将配设在顶棚内的管道与管道连接部连接,将管道连接部临时固定在顶棚后,沿着管道连接部安装换气扇本体。为了实现该安装方法,公开了在换气扇本体的顶板的两端部分设置突出的突起,在管道连接部的上端设置有与该突起卡合的卡合孔的换气扇(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防止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的漏风,或者为了提高隔水性,公开了在换气扇本体的突起与管道连接部的卡合孔卡合之前,在换气扇本体下部侧形成管道连接部与换气扇本体卡合的形状,从而改善了施工性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5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458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管道用换气扇中,在使换气扇本体沿着管道连接部滑动的同时插入顶棚的开口部时,存在难以目视管道连接部的卡合孔的课题。另外,由于难以目视管道连接部的卡合孔,因此存在无法将管道连接部的卡合孔与换气扇本体的突起卡合的课题。另外,若管道连接部相对于换气扇本体向外侧(管道侧)倾倒,则存在主体的顶面的突起与管道连接部的卡合孔不卡合而无法固定这样的问题。并且,由于在管道连接部脱离的状态下将换气扇本体固定,因此存在换气扇本体与管道连接部之间产生间隙、空气等泄漏等课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在换气扇本体和管道连接部的下缘部进行固定来改善气密性及隔水性的技术,但存在安装结构变得复杂等课题。另外,还存在需要换气扇本体间隙板等零件个数多、作业时的工夫增加等课题。并且,由于在换气扇本体下部侧具备管道连接部与换气扇本体卡合的形状,因此还存在换气扇本体的风路变小而对送风性能产生影响、或噪音变大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该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管道连接部固定于换气扇本体,进而得到不对送风性能造成影响的管道用换气扇。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具有换气扇本体和管道连接部,所述换气扇本体在下表面设置有供气口,在侧面设置有排气口,在顶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所述管道连接部具备筒状的排出口部,所述筒状的排出口部可装卸地安装于换气扇本体的侧面而将排气口延长。管道连接部具备上表面部和包围框,所述上表面部设置有与突起卡合的卡合孔,所述包围框从上表面部向下方突出并包围与卡合孔卡合的突起。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换气扇本体顶面的突起能够可靠地收纳在换气扇施工时设置于管道连接部的包围框,而且突起与卡合孔的对位容易且容易卡合。另外,在换气扇本体施工时,能够改善管道连接部从换气扇本体脱落这样的不良情况、以及由于管道连接部脱离换气扇本体而产生的漏风这样的不良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管道用换气扇的安装状态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省略了图1的换气扇本体的装饰格栅的主视图。图3是在图2的主视图中打开了端子罩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说明图1的管道用换气扇的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的施工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施工时的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中可能发生的状态的剖视图(现有例)。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管道连接部与换气扇本体的卡合的剖视图。图7是从换气扇本体侧观察管道连接部的立体图。图8是说明换气扇本体和管道连接部的拆卸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道用换气扇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至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管道用换气扇的图,图1是表示安装状态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换气扇本体的省略了装饰格栅的主视图,图3是在图2的主视图中打开了端子罩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说明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的施工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施工时的现有的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中可能发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的管道连接部和换气扇本体的卡合的剖视图,图7是从换气扇本体侧观察管道连接部的立体图,图8是说明换气扇本体和管道连接部的拆卸的说明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将管道用换气扇100设置于顶棚面32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此外,在将管道用换气扇100设置于壁面的情况下,管道用换气扇100的上下方向不与铅垂方向一致。即,管道用换气扇100的上下方向并不限定于铅垂方向。在图1中,使用管道14进行换气的管道用换气扇100具有构成换气扇本体的主体2和安装于主体2的管道连接部8。主体2在下表面设有供气口2d,在侧面设有排气口2b,在顶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21。管道连接部8具备延长排气口2b的筒状的排出口部10。排出口部10与管道14连接。管道14连通到室外侧,在将排出口部10与管道14连接的状态下运转管道用换气扇100,由此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换气。(管道用换气扇)对实施方式1的管道用换气扇进行说明。主体2是一面开口的箱型,在与箱开口相反的面(顶面侧)具有作为使换气的空气流通的换气驱动体的多叶片式送风机1、和收纳多叶片式送风机1的风扇壳体5。风扇壳体5的下表面敞开而形成吸入口6。多叶片式送风机1由电动机3和与电动机3的驱动轴插入结合的风扇4构成。(管道用换气扇内部的说明)在风扇壳体5安装有能够容易地开闭的端子罩11。另外,在端子罩11内具备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电线的电线连接装置20。电线连接装置20与电动机3通过器内电线而电连接。从外部电源电线(未图示)施加的电经由电线连接装置20从器内电线流向电动机3,由此将电能转换为电动机3的旋转运动。电动机3的旋转运动传递至与驱动轴连结的风扇4,由此风扇4旋转,形成空气流。通过风扇壳体5,从吸入口6吸入的空气通过多叶片式送风机1形成沿着风扇壳体5的内壁到达排气口2b的排气风路。(装饰格栅)若看到风扇壳体5等内部部件,则管道用换气扇100美观性差,因此具备用于使内部部件看不见的作为外观设计部件的装饰格栅12。装饰格栅12具备向换气扇本体安装用的弹簧13,通过将弹簧13钩挂在风扇壳体5所具备的装饰格栅安装用弹簧固定部7而固定。装饰格栅12通过弹簧13安装,即使顶棚面32的厚度稍微变动也能够容易地应对,不会与顶棚面32产生间隙等。装饰格栅12除了提高管道用换气扇100的美观性以外,还具有防止异物混入多叶片式送风机1的效果。(管道连接部)管道用换气扇100具有主体2和管道连接部8,所述管道连接部8安装在主体2的侧面,并具备排出口部10,所述排出口部10从主体2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用换气扇,其特征在于,具备:/n换气扇本体,在下表面设置有供气口,在侧面设置有排气口,在顶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以及/n管道连接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换气扇本体的侧面,并具有延长所述排气口的筒状的排出口部,/n所述管道连接部具备:上表面部,设置有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卡合孔的;以及,包围框,从所述上表面部向下方突出并包围与所述卡合孔卡合的所述突起。/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7 JP 2017-2144061.一种管道用换气扇,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气扇本体,在下表面设置有供气口,在侧面设置有排气口,在顶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以及
管道连接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换气扇本体的侧面,并具有延长所述排气口的筒状的排出口部,
所述管道连接部具备:上表面部,设置有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卡合孔的;以及,包围框,从所述上表面部向下方突出并包围与所述卡合孔卡合的所述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崎大辅,高濑毅,深濑雄一,小崎雄大,泽野友祐,竹居寿刚,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