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028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包括红外灯模块、镜头、多根连接管和主机板模块,镜头位于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之间,红外灯模块连接镜头的透镜端,主机板模块连接镜头的尾端,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通过多根连接管连接,红外灯模块包括散热壳体和安装在散热壳体内的红外灯板,连接管内设有连接线,红外灯板的通过连接线连接主机板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分体式的结构,具有更好的散热表现;镜头采用半开放式的结构设置,其形状大小不受限制。

A high speed infrared camera for motion cap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红外摄像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市售的的红外摄像装置均采用一体式的结构。如公开号为CN202931456U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摄像装置,将所有电子元器件集合在一个球体的壳体内。如公开号为CN206136075U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壁式红外摄像装置,将所有电子元器件集成在矩形壳体内。但是,一体式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散热效果差,红外摄像装置在工作时,红外灯板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影响装置内部的其它电子元器件;对于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摄像,其内部主电路板的也会散发高热量,造成装置过热影响正常拍摄。2、对各类镜头的兼容性差,一体式结构只能配合指定型号的镜头,无法根据拍摄需要对镜头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包括红外灯模块、镜头、多根连接管和主机板模块,所述的镜头位于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之间,所述的红外灯模块连接镜头的透镜端,所述的主机板模块连接镜头的尾端,所述的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通过多根连接管连接,所述的红外灯模块包括散热壳体和安装在散热壳体内的红外灯板,红外灯安装在红外灯板上,所述的红外灯板和散热壳体分别设有第一镜头通孔和第二镜头通孔,镜头的透镜端透过第一镜头通孔和第二镜头通孔进行摄像,连接管内设有连接线,所述红外灯板的通过连接线连接主机板模块。进一步地,所述的散热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端盖和导光圈,所述的红外灯板上还设有彩色状态灯,所述的第二镜头通孔设置在壳体主体的底板上,所述的红外灯板安装在底板上,所述第一镜头通孔和第二镜头通孔位置重合,所述的导光圈安装在第二镜头通孔上,所述的端盖上设有第三镜头通孔,端盖安装在壳体主体上,第三镜头通孔连接导光圈。进一步地,所述的红外灯板和散热壳体之间设有导热硅胶。进一步地,所述的散热壳体上设有散热翅片。进一步地,所述的散热壳体为金属壳体。进一步地,所述的主机板模块包括结构仓、成像电路板、主机板和后导热盖,所述的后导热盖和结构仓组成密封腔体,互相连接的成像电路板和主机板安装在结构仓内,所述的连接管连接结构仓,连接管内的连接线和主机板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的结构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镜头的尾端连接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的安装孔处设有滤光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管采用伸缩管。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管至少为两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了分体式的结构,当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分别设置在镜头的两端,使得其散热不会互相影响,在装置工作时具有更好的散热表现。2、镜头采用半开放式的结构设置,其形状大小不受限制,使得装置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镜头进更换,兼容性强。3、红外灯模块和主机板模块的连接采用空心的连接管,连接管既能够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而且对隐藏在连接管内的连接线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外形美观整齐。4、通过导光圈的设置使得彩色状态灯发出的光经过导光圈均匀散射发出,避免干扰红外灯的正常工作。5、在散热壳体上设有散热翅片,以及红外灯板和散热壳体之间设有导热硅胶进一步地提升了红外灯板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红外灯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散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主机板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去除红外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红外灯模块,11、散热壳体,111、壳体主体,111a、底板,112、端盖,113、导光圈,12、红外灯板,13、散热翅片,2、镜头,3、主机板模块,31、结构仓,32、成像电路板,33、主机板,34、通信电路板,35、导热盖,4、连接管,501、第一镜头通孔,502、第二镜头通孔,503、第三镜头通孔,504、安装孔,504a、滤光结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包括红外灯模块1、镜头2、至少两根连接管4和主机板模块3。镜头2位于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之间,红外灯模块1的中央连接镜头2的透镜端,主机板模块3的中央连接镜头2的尾端。本实施例中,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之间通过两根连接管4互相连接,并且两根连接管4对称位于镜头2的左右两侧。如图2所示,红外灯模块1包括红外灯板12和散热壳体11。其中,散热壳体11包括壳体主体111、端盖112和导光圈113。在壳体主体111的底板111a上设有第二镜头通孔502。红外灯板12安装在底板111a上。在红外灯板12设置有第一镜头通孔501,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位置重合。在红外灯板12上设置有彩色状态灯和红外灯。导光圈113为一个半透明的具有锥度的圆环,安装在第二镜头通孔502上。端盖112上设有第三镜头通孔503,端盖112安装在壳体主体111上时,第三镜头通孔503连接导光圈113。镜头2的透镜端固定在底板111a上,使得镜头2能够依次透过第二镜头通孔502、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三镜头通孔503进行摄像。导光圈113的设置使得彩色状态灯发出的光从经过导光圈113均匀散射发出,避免干扰红外灯的正常工作。如图3所示,散热壳体11采用为金属壳体,并且在壳体上设有散热翅片13。红外灯板12和底板111a之间设有导热硅胶。由此,红外灯板12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硅胶传递至散热壳体11,然后散热壳体11通过散热翅片13进行被动散热。如图4所示,主机板模块3包括结构仓31、成像电路板32、主机板33、通信电路板34和后导热盖35。后导热盖35和结构仓31组成密封腔体,互相连接的成像电路板32、主机板33和通信电路板34均安装在结构仓31内。在结构仓31上设有安装孔504,镜头2的尾端连接安装孔504。在安装孔504处还设有滤光结构件504a。镜头2拍摄的图像经过滤光结构件504a后反馈在成像电路板32上进行成像,然后主机板33和通信电路板34传输至外部设备。滤光结构件504a的滤光片可选择带通、可见光截至等规格,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如图5所示,连接管4内部中空。连接管4的上端连接壳体主体111的底板111a,下端连接结构仓31。在连接管4内设置有连接线,该连接线的一端连接红外灯板12,另一端连接主机板33。连接管4既能够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而且对隐藏在连接管4内的连接线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外形美观整齐。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管4可以采用伸缩管,在连接管4伸长时即可方便地对镜头2进行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灯模块(1)、镜头(2)、多根连接管(4)和主机板模块(3),所述的镜头(2)位于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之间,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连接镜头(2)的透镜端,所述的主机板模块(3)连接镜头(2)的尾端,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通过多根连接管(4)连接,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包括散热壳体(11)和安装在散热壳体(11)内的红外灯板(12),红外灯安装在红外灯板(12)上,所述的红外灯板(12)和散热壳体(11)分别设有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镜头(2)的透镜端透过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进行摄像,连接管(4)内设有连接线,所述红外灯板(12)的通过连接线连接主机板模块(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灯模块(1)、镜头(2)、多根连接管(4)和主机板模块(3),所述的镜头(2)位于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之间,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连接镜头(2)的透镜端,所述的主机板模块(3)连接镜头(2)的尾端,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和主机板模块(3)通过多根连接管(4)连接,所述的红外灯模块(1)包括散热壳体(11)和安装在散热壳体(11)内的红外灯板(12),红外灯安装在红外灯板(12)上,所述的红外灯板(12)和散热壳体(11)分别设有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镜头(2)的透镜端透过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进行摄像,连接管(4)内设有连接线,所述红外灯板(12)的通过连接线连接主机板模块(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作捕捉的高速红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壳体(11)包括壳体主体(111)、端盖(112)和导光圈(113),所述的红外灯板(12)上还设有彩色状态灯,所述的第二镜头通孔(502)设置在壳体主体(111)的底板(111a)上,所述的红外灯板(12)安装在底板(111a)上,所述第一镜头通孔(501)和第二镜头通孔(502)位置重合,所述的导光圈(113)安装在第二镜头通孔(502)上,所述的端盖(112)上设有第三镜头通孔(503),端盖(112)安装在壳体主体(111)上,第三镜头通孔(503)连接导光圈(113)。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威刘刚吕锡华胡勇李育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