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241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包括:实时时钟RTC、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电容;其中,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通过RTC控制晶体管,实现设备上下电控制,功耗低。

A power supply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电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供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通过定时器或者其它独立设备,进行定时触发唤醒设备,并使设备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上报。现有技术中的定时器或者其它独立设备功耗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电路。解决现有技术中设备功耗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如下方案: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包括:实时时钟RTC、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电容;其中,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可选的,所述RTC的INT引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电压VCC电连接。可选的,所述RTC的VDD引脚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可选的,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级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并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通过第二电阻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RTC的INT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通过第三电阻接地,并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可选的,供电控制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MCU,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MCU还与所RTC的时钟线SCL引脚以及数据线SDA引脚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为PMOS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为NMOS晶体管。本技术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方案,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包括:实时时钟RTC、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电容;其中,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通过RTC控制晶体管,实现设备的上下电控制,并可以实现定时触发或者上报,功耗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上电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时钟RTC的INT管脚及电路A、B点电平变化示意图;图3为时钟RTC的INT管脚及电路A、B点电平变化示意图;图4为时刻1上电情况下的电路A、B点电平变化示意图;图5为时刻2中断清除情况下的电路A、B点电平变化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包括:实时时钟RTC(U3)、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以及电容(C1);其中,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以及第四晶体管(Q4)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Q1)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Q2)与所述第三晶体管(Q3)电连接;所述电容(C1)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Q3)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RTC的INT引脚通过第一电阻(R20)与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RTC的VDD引脚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栅级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漏极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栅极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电连接,并与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源极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源极通过第二电阻(R1)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漏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源极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栅极与所述RTC的INT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漏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并与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供电控制电路还可以包括:微控制单元(MCU),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漏极以及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MCU还与所RTC的时钟线SCL引脚以及数据线SDA引脚电连接。本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1)以及第二晶体管(Q2)为PMOS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Q3以及第四晶体管(Q4)为NMOS管。下面结合图2至图5说明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时钟芯片RTC的INT是开漏输出,是中断输出管脚。在正常工作的时候,INT被上拉到VCC。当有中断产生时候,电平拉低,清除中断后恢复为高电平。情景1:正常工作→产生中断(正常工作)→清除中断(设备断电)设备进入低功耗;1、RTC产生中断,INT电平变为低电平,Q1导通,Q4截止,A点电平恢复为高电平,Q2截止,设备通过Q1供电,B点高电位,Q3导通。2、RTC清除中断,INT变为高电平,Q1截止,B点电平下降,Q3、Q4导通,A点电平下降,由于C1电容大于MCU电源电容,使得A点电平变化慢于B点,故当B点电平下降是Q3截至时候,A点电平下降的仍为是Q2导通。设备断电。电平变化参照图2。情景2:设备断电→按键按下→产生中断(正常工作)→清除中断(设备断电)触发唤醒;1、初始INT为高电平,Q4导通,按键按下,A点电平变为低电平,Q2导通,B点电平变为高电位,Q3导通,A点电平锁死为低电平。2、产生中断,INT变为低电平,Q1导通,Q4截止。A点电平升为高电平。3、清除中断,参照情景1。电平变化参照图3。以PMOS管AO3401、NMOS管AO3400为例:时刻1:上电→正常工作参见图4,PMOS管AO3401导通条件为,Vgs=[-0.7V,-1.3V]。NMOS管AO3400导通条件为,Vgs=[0.7V,1.4V]。要求Q2在未达到截止时,Q3已经导通,即:Q2截止点:A点电平上升与VCC电平小于1.3V。Q3导通点:B点电平上升与GND电平大于1.4V。Q2截止点在Q3导通点之后。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时时钟RTC、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电容;其中,/n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电连接;/n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n所述第二晶体管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n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时时钟RTC、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电容;其中,
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电连接;
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
所述第二晶体管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
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TC的INT引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电压VCC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TC的VDD引脚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TC的INT引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级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电压VCC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