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116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包括主池、上游集水池、下游集水池、散粒基质层、测压管、多参数水质仪、拦沙栅、潜流泵、流量调节阀、回水管、可移动采样梯。其中,主池通过上游过水槽与上游集水池相连,主池通过下游过水槽与下游集水池相连,下游过水槽处设置拦沙栅,下游集水池中布设多参数水质仪及潜流泵,潜流泵的出水口处连接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通过软管连接上游集水池。主池内铺设试验所需的散粒基质,并根据需求建立不同形态的河流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建立各种基质组成的不同形态的河道模型,并模拟河流长时间运行后的状态,为河流形态对河流自净能力等的影响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完备的设备。

A test device for circulating water in channel with granular matri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属于河流水体研究

技术介绍
河流水质污染问题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与水争地、填占河道、裁弯取直等对河道的改造现象,人为对河流形态的改变与河流水质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对河流地形地貌的改变带来的生态类型和植物的分布特征的改变、对河道岸坡基质的改变带来的生态功能及河岸稳定性的差异、对河岸生境的改变导致微生物作用不同、对河流曲度的改变导致上覆水和孔隙水流态变化等,都对河流水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对河流形态与河流水质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野外监测的方法,如在野外选取形态各异的自然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并比对结果。但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可控性,导致难以精准的控制变量条件。且野外实地监测存在局限性,无法进行有效的水力学试验,因此,必须在实验室内的可控环境下展开河流形态与水体自净能力关系的研究。现有的循环水试验模型多为定床河道模型,仅可以模拟简单的衬砌河道水流状况,而无法模拟沙、砾、石、土等散粒基质上不同形态河道的水流状况,也无法对河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池(1)、位于主池(1)一侧的上游集水池(2)、位于主池(1)另一侧的下游集水池(3),所述上游集水池(2)与主池(1)连通,所述下游集水池(3)与主池(1)连通;所述主池(1)的内部铺设有散粒基质层(4),所述主池(1)的一端设置有多个用来监测散粒基质层(4)的孔隙水压力的测压管(5),所述测压管(5)的一端垂直固定在主池(1)侧壁外,所述测压管(5)的另一端穿过主池(1)侧壁且测压管(5)的另一端与主池(1)连通,所述测压管(5)的另一端埋设在散粒基质层(4)的内部;所述下游集水池(3)的内部设置有多参数水质仪(6)和潜流泵(8),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粒基质河道循环水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池(1)、位于主池(1)一侧的上游集水池(2)、位于主池(1)另一侧的下游集水池(3),所述上游集水池(2)与主池(1)连通,所述下游集水池(3)与主池(1)连通;所述主池(1)的内部铺设有散粒基质层(4),所述主池(1)的一端设置有多个用来监测散粒基质层(4)的孔隙水压力的测压管(5),所述测压管(5)的一端垂直固定在主池(1)侧壁外,所述测压管(5)的另一端穿过主池(1)侧壁且测压管(5)的另一端与主池(1)连通,所述测压管(5)的另一端埋设在散粒基质层(4)的内部;所述下游集水池(3)的内部设置有多参数水质仪(6)和潜流泵(8),所述多参数水质仪(6)探头位置的高度以及潜流泵(8)入水口的高度均低于下游集水池(3)水面高程,所述潜流泵(8)的出水口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所述流量调节阀(9)和上游集水池(2)之间设置有回水管(10),所述回水管(10)的一端与流量调节阀(9)连通,所述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上游集水池(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晨光陈菁陈睿东袁先江曹秀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