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包括:主体,移动槽,底槽,安装孔,移动板和移动块;所述主体包括有辅助件,内槽,导向板;所述主体的外侧为楔形结构,且主体的两侧设有弧形结构的辅助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矩形结构的内槽,且内槽的外侧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导向板;所述主体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主体呈对应安装方式与无人机的底部相连接;底槽是用来设在主体的底部的,使得无人机在重新起飞的时候,可以通过底槽进行辅助,避免本装置的底部与水面吸附在一起,从而导致无人机无法快速的起飞,而底槽的内部为倾斜状结构,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使本装置得底部与水面分离,从而使本装置可以便捷的脱离水面。
A kind of UAV for amphibious lan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
技术介绍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主要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利用地面控制器控制飞行,其活动灵活,反应快速,操作要求低等,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作用是现场勘查,摄影,采样,运输等作用。例如申请号:CN201911160939.3中涉及一种可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机臂,机臂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马达,马达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转轴,转轴远离马达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机翼,机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远离机体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起落架,起落架远离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起落头,起落架的外部活动连接有支杆,支杆的外部活动连接有气囊,通过起落架和支撑架的配合使用,无人机在陆地降落时,起落架张开,增加起落架的降落面积,降低无人机的重心,增加无人机的降落稳定性,通过起落架、支杆和气囊的配合使用,在无人机需要在水面降落时,撑开支杆和气囊,给气囊充气,即可做到无人机水面降落的效果。基于现有技术发现,现有的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在使用的时候,当降落在水面上进行作业的时候,容易落入水中,且容易在水面上出现较大的晃动,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以及浮块较小,若是设置较大的浮块容易影响无人机的飞行,且现有的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在使用的时候,脱离水面起飞使吸附力较大,不容易快速起飞,且无人机在出现故障跌落在水中的时候,无法保持无人机平衡,无法使带有浮块的一面稳定的与水面接触,从而无法避免无人机坠入水中。
技术实现思路
<br>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以解决现有的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在使用的时候,当降落在水面上进行作业的时候,容易落入水中,且容易在水面上出现较大的晃动,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以及浮块较小,若是设置较大的浮块容易影响无人机的飞行,且现有的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在使用的时候,脱离水面起飞使吸附力较大,不容易快速起飞,且无人机在出现故障跌落在水中的时候,无法保持无人机平衡,无法使带有浮块的一面稳定的与水面接触,从而无法避免无人机坠入水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包括主体,移动槽,底槽,安装孔,移动板和移动块;所述主体包括有辅助件,内槽,导向板;所述主体的外侧为楔形结构,且主体的两侧设有弧形结构的辅助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矩形结构的内槽,且内槽的外侧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导向板;所述主体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主体呈对应安装方式与无人机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移动槽设在内槽内部中间位置,且移动槽的底端处于主体的底部;所述底槽通过均匀排列的方式设在主体的底部;所述安装孔设在主体的两端外侧;所述移动板后端的弹簧嵌入在内孔的内部,且移动板的导向槽内部插入有导向板;所述移动块安装在移动槽的内部,且移动块外侧的限位板嵌入在移动槽外侧的限位槽内部。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槽包括有内孔;所述移动槽为矩形结构,且移动槽的外侧中间位置设有限位槽;所述内孔为圆形结构,且内孔安装在内槽的内部;所述移动槽与限位槽组成可移动限位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底槽包括有配重块;所述底槽为三角形结构,且底槽的内部为倾斜状结构;所述配重块为球形结构,且配重块通过牵引绳与主体的边角位置相连接组成可控制平衡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包括有顶簧;所述安装孔为圆柱形结构,且安装孔的外侧为倾斜状结构;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设有弧形结构的凹槽,且安装孔的内部设有顶簧。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包括有插槽,导向槽;所述移动板为矩形板状结构易漂浮材质,且移动板嵌入安装在两侧主体的内槽的内部;所述移动板的后端设有弹簧,移动板的内侧通过插槽与矩形卡块相连接;所述插槽的上下两端为倾斜状结构;所述移动板的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导向槽,且移动板的后端中间位置设有卡槽;所述移动板通过弹簧移动为可移动伸缩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包括有卡头;所述移动块为L形结构,且移动块的外侧设有矩形结构的限位板;所述移动块的底部为泡沫材质;所述移动块的顶端设有卡头,且卡头为楔形突起状结构;所述卡头插入在移动板的卡槽内部为可移动限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本装置中,设置了底槽以及移动板,此处的底槽是用来设在主体的底部的,使得无人机在重新起飞的时候,可以通过底槽进行辅助,避免本装置的底部与水面吸附在一起,从而导致无人机无法快速的起飞,而底槽的内部为倾斜状结构,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使本装置得底部与水面分离,从而使本装置可以便捷的脱离水面,而配重块则是用来设在主体的边角位置的,使得本装置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失去控制或出现故障的时候,配重块可以从安装孔的内部脱离而出,从而使本装置在坠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个配重块进行辅助矫正下落方向,使得本装置的底端可以与地面或水面接触,避免本装置掉落到地面上摔坏以及倾斜直接坠入水中;还有的是,移动板是用来安装在内槽的内部的,使得本装置在为坠落在水面上的时候,移动块可以受到浮力向上移动,使得移动板可以被解除限位,从而使弹簧可以推动两个移动板便捷的拼接在一起,从而加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使得本装置可以稳固的漂浮在水面上,移动板外侧的插槽是用来与卡块便捷的拼装在一起的,使得两个移动板可以便捷的连接,而移动板顶端的导向槽则是用来使导向板插入的,使得移动板在向外移动的时候,可以被导向板限位,而移动板后端上方的卡槽则是用来使卡头插入的,使得移动板在嵌入在内槽内部的时候,可以被卡头稳固的固定住,从而解决了在使用的时候,当降落在水面上进行作业的时候,容易落入水中,且容易在水面上出现较大的晃动,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以及浮块较小,若是设置较大的浮块容易影响无人机的飞行,且现有的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在使用的时候,脱离水面起飞使吸附力较大,不容易快速起飞,且无人机在出现故障跌落在水中的时候,无法保持无人机平衡,无法使带有浮块的一面稳定的与水面接触,从而无法避免无人机坠入水中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截面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截面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由图5引出的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主体;101、辅助件;102、内槽;103、导向板;2、移动槽;201、内孔;3、底槽;301、配重块;4、安装孔;401、顶簧;5、移动板;501、插槽;502、导向槽;6、移动块;601、卡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移动槽(2),底槽(3),安装孔(4),移动板(5)和移动块(6);所述主体(1)包括有辅助件(101),内槽(102),导向板(103);所述主体(1)的外侧为楔形结构,且主体(1)的两侧设有弧形结构的辅助件(101);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有矩形结构的内槽(102),且内槽(102)的外侧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导向板(103);所述主体(1)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主体(1)呈对应安装方式与无人机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移动槽(2)设在内槽(102)内部中间位置,且移动槽(2)的底端处于主体(1)的底部;所述底槽(3)通过均匀排列的方式设在主体(1)的底部;所述安装孔(4)设在主体(1)的两端外侧;所述移动板(5)后端的弹簧嵌入在内孔(201)的内部,且移动板(5)的导向槽(502)内部插入有导向板(103);所述移动块(6)安装在移动槽(2)的内部,且移动块(6)外侧的限位板嵌入在移动槽(2)外侧的限位槽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移动槽(2),底槽(3),安装孔(4),移动板(5)和移动块(6);所述主体(1)包括有辅助件(101),内槽(102),导向板(103);所述主体(1)的外侧为楔形结构,且主体(1)的两侧设有弧形结构的辅助件(101);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有矩形结构的内槽(102),且内槽(102)的外侧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导向板(103);所述主体(1)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主体(1)呈对应安装方式与无人机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移动槽(2)设在内槽(102)内部中间位置,且移动槽(2)的底端处于主体(1)的底部;所述底槽(3)通过均匀排列的方式设在主体(1)的底部;所述安装孔(4)设在主体(1)的两端外侧;所述移动板(5)后端的弹簧嵌入在内孔(201)的内部,且移动板(5)的导向槽(502)内部插入有导向板(103);所述移动块(6)安装在移动槽(2)的内部,且移动块(6)外侧的限位板嵌入在移动槽(2)外侧的限位槽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槽(2)包括有内孔(201);所述移动槽(2)为矩形结构,且移动槽(2)的外侧中间位置设有限位槽;所述内孔(201)为圆形结构,且内孔(201)安装在内槽(102)的内部;所述移动槽(2)与限位槽组成可移动限位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用于水陆两栖降落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3)包括有配重块(301);所述底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李美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