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拳训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262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拳训练器,包括基座、第一弹簧和拳靶,所述基座包括一个竖直面和一个斜面,所述基座为下小上大的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斜面连接,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拳靶。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模拟了咏春拳定拳练习时人体的受力情况,第一弹簧给训练者施加斜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使训练者的脊柱得到锻炼。该装置可以不断改善身体不良姿势,修正自身骨架结构,使身体骨架达到最佳的受力位置,从而有效的降低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40‑50°),为模拟咏春拳定拳练习时向斜上方发力提供了基础。

A fixed fist trai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定拳训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训练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拳训练器。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及成人因为长期的伏案工作及电子产品的应用出现了身体不良姿势,如脊柱侧弯、含胸驼背。身体长期的不良姿势会导致脊柱椎体的退行性病变,从而引起一系列身体不适,如颈痛、腰痛、头晕、手脚麻木、肌力减退等。为了减少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机率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改变身体不良姿势势在必行。咏春拳是一门利用身体骨架结构而达到有效发力受力的南方优秀拳种。咏春拳发拳是拳头由胸口向身体中线正前方发出,发拳之前小臂的指向是斜向上的,与自己的胯与击打点的连线平行,在出拳的过程中大臂会逐渐伸直与地面平行,而小臂仍保持稍斜向上,使自己的手腕高于肘部。此种发拳方式可以很好的锻炼到整条脊柱。其发力、受力原理完全依赖于良好的身体姿势带来的合理的骨架结构。不良身体姿势下的骨架结构则不能很好的承受压力。通过咏春拳中定拳技术的练习,可以不断改善身体不良姿势,修正自身骨架结构,使身体骨架达到最佳的受力位置,从而有效的降低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咏春拳定拳技术是需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对练才能完成的,双方需要同时用同一只手握住对方的大拇指,然后沿着双方胸口连线进行发拳与收拳的练习。此过程中,双方均保持向前发力,从而使双方在此项练习中不断地承受来自对方的压力,达到改善身体姿势、维持骨架最佳受力位置的目的。然而,对于一些没有练习伙伴或是很少能与人对练的人来说,很难通过此项技术得到有效的训练而改善身体不良姿势。而目前现有的击打训练器械多为竖直设置的,其主要用途在于为训练者提供击打目标,并不能起到矫正身体不良姿势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训练器械无法起到矫正身体不良姿势的作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定拳训练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定拳训练器,包括基座、第一弹簧和拳靶,所述基座包括一个竖直面和一个斜面,所述基座为下小上大的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斜面连接,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拳靶。使用前,将所述基座直接固定墙面上或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墙面上,其中竖直面与固定架或墙面贴合,训练者在使用时,首先面对定拳训练器并蹲好马步,胸口距离所述拳靶约20cm,握拳并拳面斜向上接触拳靶,然后缓慢出拳向斜上方发力。上述结构模拟了咏春拳定拳练习时人体的受力情况,第一弹簧给训练者施加斜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使训练者的脊柱得到锻炼。该装置可以不断改善身体不良姿势,修正自身骨架结构,使身体骨架达到最佳的受力位置,从而有效的降低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所述基座为下小上大的结构,为模拟咏春拳定拳练习时向斜上方发力提供了基础。第一弹簧可以承受练习者释放的力量并产生反弹力使练习者更能感受来自对面的压力,从而更好的锻炼整个身体姿势的稳定。优选地,所述基座的斜面和拳靶之间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上部与所述斜面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弹簧连接,所述托板的下部与所述斜面的下部转动连接,该托板与拳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相连。优选地,所述托板相对所述斜面摆动范围为:托板与斜面之间的夹角5-15°。训练者在出拳时,沿胸口向前发拳,拳头距离身体重心线的距离在30cm~60cm范围内变化,随着拳头与身体间距离的变化,拳面与墙面的角度就会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变化,如果角度过小,发拳练习时,拳面在肩部水平高度与墙面垂直,反作用力只会作用到肩胛区,背部及腰部以下将得不到锻炼,就不能有效的改善身体姿势,如果角度过大,发拳练习时,拳面相对向上,身体容易后仰,同样难以改善身体不良姿势。由此,通过设置可相对于斜面在5-15°范围内旋转的托板,使训练者在出拳过程中一致保持合适的角度,为定拳发拳练习提供了最佳角度,利于练习者掌握全身发力技术,更好的调整身体骨架结构;第二弹簧的设置为该角度的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优选地,所述托板的下部与所述斜面的下部通过铰接件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0-50°。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0°。根据成年男性的身高平均值在170-180CM之间,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最优选的夹角为40°。优选地,所述拳靶的中部设有凹陷部。凹陷部可以很好的与练习者的拳头贴合,使练习者在进行定拳技术练习时拳头不会滑脱,降低因拳头滑脱带来的意外。优选地,所述基座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基座的竖直面有固定在固定架上的接口。优选地,所述基座固定在墙面上,所述基座的竖直面与墙面贴合固定。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模拟了咏春拳定拳练习时人体的受力情况,第一弹簧给训练者施加斜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使训练者的脊柱得到锻炼。该装置可以不断改善身体不良姿势,修正自身骨架结构,使身体骨架达到最佳的受力位置,从而有效的降低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40-50°),为模拟咏春拳定拳练习时向斜上方发力提供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定拳训练器,包括基座1、第一弹簧2、拳靶3、托板4和第二弹簧5。所述基座1包括一个竖直面和一个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40°。所述斜面上设有所述托板4,所述托板4与所述斜面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弹簧5;所述托板4的下部与所述斜面的下部通过铰接件6转动连接,所述托板4的上部与所述斜面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弹簧5连接,使所述托板4可相对于所述斜面在5-15°范围内旋转;所述第一弹簧2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托板4上,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拳靶3。所述拳靶3的中部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弹簧2通过卡扣7分别与所述拳靶3和所述托板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通过卡扣7分别与所述斜面和所述托板4固定连接。所述拳靶3上还设置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可以很好的与练习者的拳头贴合,使练习者在进行定拳技术练习时拳头不会滑脱,降低因拳头滑脱带来的意外。安装时,将基座1的竖直面紧贴墙面安装即可。优选采用螺栓安装方式。训练者在使用时,首先面对定拳训练器并蹲好马步,胸口距离所述拳靶3约20cm,握拳并拳面斜向上接触拳靶3,然后缓慢出拳向斜上方发力。本训练器模拟了咏春拳定拳练习时人体的受力情况,第一弹簧2给训练者施加斜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使训练者的脊柱得到锻炼。该装置可以不断改善身体不良姿势,修正自身骨架结构,使身体骨架达到最佳的受力位置,从而有效的降低脊柱椎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根据成年男性的身高平均值在170-180CM之间,所述斜面与所述竖直面之间最优选的夹角为40°),为模拟咏春拳定拳练习时向斜上方发力提供了基础。第一弹簧可以承受练习者释放的力量并产生反弹力使练习者更能感受来自对面的压力,从而更好的锻炼整个身体姿势的稳定。训练者在出拳时,沿胸口向前发拳,拳头距离身体重心线的距离在30cm~60cm范围内变化,随着拳头与身体间距离的变化,拳面与墙面的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拳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弹簧和拳靶,所述基座包括一个竖直面和一个斜面,所述基座为下小上大的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斜面连接,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拳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拳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弹簧和拳靶,所述基座包括一个竖直面和一个斜面,所述基座为下小上大的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斜面连接,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拳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拳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斜面和拳靶之间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上部与所述斜面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弹簧连接,所述托板的下部与所述斜面的下部转动连接,该托板与拳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拳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相对所述斜面摆动范围为:托板与斜面之间的夹角5-1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拳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下部与所述斜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进言胡硕宋明谕刘桦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