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7310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睡眠治疗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包括头戴式的主体部和第一电极贴片,还包括耳夹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贴片,主体部内设有控制电路板,第一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前额神经末梢,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CES经颅微电流脉冲给耳垂,第二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安眠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携带,使用便捷,且具有前额电刺激助眠、CES微电流导入耳垂助眠和/或电刺激安眠穴助眠功能,交替综合使用帮助用户更好的改善失眠状况,避免了长期服用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和赖药性,使失眠抑郁症患者摆脱病痛。

A portable sleep ai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睡眠治疗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
技术介绍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所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学习、生存等方面的压力影响着各式人群,致使患有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失眠给人类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有生理上的各种不良反应,比如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而引发的身体疲惫、困乏,妨碍正常的社会功能,且持续时间久,较容易复发。而现有治疗方式往往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疏导、或保健按摩等疗法,心理疏导或保健按摩效果不甚理想,药物治疗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赖药性。为此,现在市面上出现了许多通过电极贴片输出电流刺激作用人体来改善睡眠的助眠装置,相对于上面的治疗方式,理疗效果较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现有的助眠装置功能单一,都只是电流单一作用于人体某个部位来改善睡眠,如公开专利:CN105233409A,是通过电流作用于耳垂来改善睡眠的。其改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包括头戴式的主体部和第一电极贴片,还包括耳夹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贴片,所述主体部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前额神经末梢,所述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CES经颅微电流脉冲给耳垂,所述第二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安眠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前支撑部和二挂耳臂,二挂耳臂对称连接在前支撑部的两端形成一弧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耳夹电极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左右耳垂。进一步的,所述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可拆卸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贴片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颈部上的两个安眠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贴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三输出端可拆卸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共用输出接口,耳夹电极和第二电极贴片分别单独与该输出接口可拆卸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设有导电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贴片设有导电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与第一电极贴片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贴片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互磁吸而与主体部可拆卸连接,且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更进一步的,还包括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固定在控制电路板上且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一端与金属件磁吸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二端裸露在主体部的壳体外与第二磁体磁吸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一电极贴片设有卡凸,所述卡凸与卡槽可拆卸卡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前额电刺激助眠、CES微电流导入耳垂助眠和/或电刺激安眠穴助眠功能,助眠方式多样,交替综合使用帮助用户更好的改善失眠状况,避免了长期服用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和赖药性,使失眠抑郁症患者摆脱病痛,适用性好,且便于携带,使用便捷。本专利技术第一电极贴片与主体部通过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互磁吸可拆卸连接,并通过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实现电连接,结构简单,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靠近时会自动吸合在一起,实现自动精准对位,第一电极贴片拆装简便,且不易脱落或松动,电接触良好,提高理疗效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主体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一电极贴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主体部的部分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包括头戴式的主体部1和第一电极贴片2,还包括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所述主体部1内设有控制电路板16,所述第一电极贴片2与控制电路板16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前额神经末梢,即第一电极贴片2用于贴在前额上,所述耳夹电极3与控制电路板16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CES经颅微电流脉冲给耳垂,即耳夹电极3用于夹在耳垂上,所述第二电极贴片4与控制电路板16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安眠穴,即第二电极贴片4用于贴在安眠穴上。本具体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6的第二输出端和控制电路板16的第三输出端优选共用输出接口15,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分别单独与该输出接口15可拆卸电连接,从而减少输出接口的数量,使得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6的第二输出端和控制电路板16的第三输出端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包括一前支撑部11和二挂耳臂12,二挂耳臂12对称连接在前支撑部11的两端形成一弧形结构,呈类眼镜架的形状,二挂耳臂12分别用于抵靠在左右耳朵上,前支撑部11用于抵靠在前额上,结构简单紧凑,易于佩戴使用,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主体部1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只要能佩戴在头上即可。本具体实施例中,耳夹电极3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左右耳垂,所述第二电极贴片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颈部上的两个安眠穴,以提高治疗效果。相应地,输出接口1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二挂耳臂12的外端,从而缩短了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与输出接口15的连线长度,使得结构更紧凑,方便收纳,使用更方便。本具体实施例中,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分别通过引出导线5与输出接口15可拆卸电连接,从而缩短了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的接线长度,便于收纳且节省耗材,降低成本。优选的,引出导线5与输出接口15通过插接而可拆卸连接,便于收纳携带,且拆装简便。本具体实施例中,耳夹电极3和第二电极贴片4分别通过插接与引出导线5可拆卸连接,装配和拆卸简便,但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磁吸、卡接等其它方式可拆卸连接。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贴片2与主体部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主体部1的前支撑部11内侧面设有导电的第一磁体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包括头戴式的主体部和第一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耳夹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贴片,所述主体部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前额神经末梢,所述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CES经颅微电流脉冲给耳垂,所述第二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安眠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助眠装置,包括头戴式的主体部和第一电极贴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耳夹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贴片,所述主体部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前额神经末梢,所述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CES经颅微电流脉冲给耳垂,所述第二电极贴片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用于输出低频电脉冲给安眠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前支撑部和二挂耳臂,二挂耳臂对称连接在前支撑部的两端形成一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电极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左右耳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便携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二输出端可拆卸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助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贴片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于颈部上的两个安眠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便携式助眠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雄杨延丽黄俊南吴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汇侨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