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7143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17:26
一种雾化器,包括:外壳、电池、底座、空心正电极、发热丝、油仓、封油硅胶和封油硅胶固定件,电池、底座、油仓、封油硅胶和封油硅胶固定件沿由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外壳中,空心正电极设置在底座的底部通孔中,发热丝设置于底座的内部,外壳在第一端处设置有进气口,外壳的内壁与电池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外壳的内壁与油仓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封油硅胶固定件上形成有出气口,进气口依次通过第一气流通道、空心正电极、底座侧壁上的通气孔、第二气流通道后与出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流运行方式可有效避免吸入冷凝液的问题,通过封油硅胶和封油硅胶固定件解决了注油后再盖烟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雾化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在注油时十分不便,需要在注好油后,再盖烟嘴,此外,雾化器易吸到冷凝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器,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外壳、电池、底座、空心正电极、发热丝、油仓、封油硅胶和封油硅胶固定件,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电池、底座、油仓、封油硅胶和封油硅胶固定件沿由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空心正电极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部通孔中,所述发热丝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端处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电池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油仓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封油硅胶固定件上形成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空心正电极、所述底座侧壁上的通气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后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发热丝的朝向所述油仓的一端设置有棉层。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电池(2)、底座(3)、空心正电极(4)、发热丝(5)、油仓(6)、封油硅胶(7)和封油硅胶固定件(8),所述外壳(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电池(2)、底座(3)、油仓(6)、封油硅胶(7)和封油硅胶固定件(8)沿由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所述空心正电极(4)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部通孔中,所述发热丝(5)设置于所述底座(3)的内部,所述外壳(1)在所述第一端处设置有进气口(9),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电池(2)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0),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油仓(6)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电池(2)、底座(3)、空心正电极(4)、发热丝(5)、油仓(6)、封油硅胶(7)和封油硅胶固定件(8),所述外壳(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电池(2)、底座(3)、油仓(6)、封油硅胶(7)和封油硅胶固定件(8)沿由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所述空心正电极(4)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部通孔中,所述发热丝(5)设置于所述底座(3)的内部,所述外壳(1)在所述第一端处设置有进气口(9),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电池(2)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0),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油仓(6)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1),所述封油硅胶固定件(8)上形成有出气口(12),所述进气口(9)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0)、所述空心正电极(4)、所述底座(3)侧壁上的通气孔(13)、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后与所述出气口(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5)的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伟谭光迁孙丹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博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