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国亮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6900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属于建筑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U形架,所述U形架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侧设置有转杆,所述第一轴承外圈与U形架固定连接以及第一轴承内圈与转杆固定连接;所述转杆外侧套接设置有绕线辊,所述绕线辊外侧缠绕有棉线,所述转杆顶端固定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顶部中心贯穿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顶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顶部固定设置有推杆,所述顶板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握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防止因风或工作人员误触而导致放线过多的情况,有效降低了布线散乱的几率,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标识以及矫正,实际使用效果更好。

A setting out device suitable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需要使用到放线装置,以便于利用放线装置中的棉线代替设计图中的尺寸,起到标识以及矫正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放线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其虽然可以较为便捷的进行放线,但是缺乏必要的棉线固定机构,因此在布线完毕后,很容易因风或工作人员误触而导致放线过多,进而导致布线散乱,无法有效起到良好的标识以及矫正作用。因此,专利技术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xx的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包括U形架,所述U形架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侧设置有转杆,所述第一轴承外圈与U形架固定连接以及第一轴承内圈与转杆固定连接;所述转杆外侧套接设置有绕线辊,所述绕线辊外侧缠绕有棉线,所述转杆顶端固定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顶部中心贯穿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顶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顶部固定设置有推杆,所述顶板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握把;所述U形架顶部粘接设置有橡胶垫,所述第一螺杆位于橡胶垫正上方,且第一螺杆与橡胶垫接近设置;所述U形架一侧面贯穿设置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一侧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侧面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限位管螺纹连接。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中,所述棉线一端与绕线辊固定连接以及棉线另一端与第二螺杆固定连接。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中,所述U形架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转杆外侧底端与第二轴承内圈固定连接。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中,所述绕线辊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套接设置于转杆外侧。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中,所述U形架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握把上均套接设置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开设有防滑槽。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中,所述底板侧面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拉杆垂直方向上共线设置。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具体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对推杆进行推动,以便于当推杆被推动时带动第一螺杆旋转,进而使得第一螺杆压在橡胶垫顶部,此时顶板被锁死,顶板被锁死后第一轴承同样无法旋转,进而无法进行放线,以便于防止因风或工作人员误触而导致放线过多的情况,有效降低了布线散乱的几率,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标识以及矫正,实际使用效果更好;2、本技术通过利用拉杆与支撑板配合,同时设置把手,以便于在移动使用者可以对把手进行握持,进而将本技术提起,放置时,则可以利用支撑板与拉杆作为支撑,将本技术水平放置在地面上,使得本技术在携带以及收纳时均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橡胶垫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U形架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U形架;2、第一轴承;3、转杆;4、绕线辊;5、棉线;6、顶板;7、第一螺杆;8、推杆;9、握把;10、橡胶垫;11、限位管;12、拉杆;13、第二螺杆;14、底板;15、第二轴承;16、限位板;17、把手;18、橡胶套;19、防滑槽;20、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U形架1,U形架1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一轴承2,第一轴承2内侧设置有转杆3,第一轴承2外圈与U形架1固定连接以及第一轴承2内圈与转杆3固定连接。同时,转杆3外侧套接设置有绕线辊4,绕线辊4外侧缠绕有棉线5,转杆3顶端固定设置有顶板6,顶板6顶部中心贯穿设置有第一螺杆7,第一螺杆7与顶板6螺纹连接,第一螺杆7顶部固定设置有推杆8,以便于可以对推杆8进行推动,推杆8被推动时带动第一螺杆7旋转,进而使得第一螺杆7压在橡胶垫10顶部,此时顶板6被锁死,顶板6被锁死后第一轴承2同样无法旋转,进而无法进行放线,顶板6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握把9,U形架1顶部粘接设置有橡胶垫10,第一螺杆7位于橡胶垫10正上方,且第一螺杆7与橡胶垫10接近设置,U形架1一侧面贯穿设置有限位管11,限位管11一侧设置有拉杆12,拉杆12侧面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杆13。如图3所示,同时参考图1,第二螺杆13与限位管11螺纹连接,以便于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第二螺杆13旋入限位管11中,进而防止拉杆12随意活动,棉线5一端与绕线辊4固定连接以及棉线5另一端与第二螺杆13固定连接,以便于在对拉杆12进行拉动时,可以利用拉杆12通过第二螺杆13将棉线5带出。另外,U形架1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14,底板14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二轴承15,转杆3外侧底端与第二轴承15内圈固定连接,绕线辊4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设置有限位板16,限位板16固定套接设置于转杆3外侧,U形架1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把手17,把手17与握把9上均套接设置有橡胶套18,橡胶套18上开设有防滑槽19,底板14侧面固定设置有支撑板20,支撑板20与拉杆12垂直方向上共线设置,以便于利用拉杆12与支撑板20配合,同时设置把手17,以便于在移动使用者可以对把手17进行握持,进而将本技术提起,放置时,则可以利用支撑板20与拉杆12作为支撑,将本技术水平放置在地面上,使得本技术在携带以及收纳时均更加方便。本技术工作原理: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对拉杆12进行旋转,进而使得第二螺杆13由限位管11中脱出,然后对拉杆12进行拉动,进而利用拉杆12通过第二螺杆13将棉线5带出,将棉线5拉长至合适距离后,可以将拉杆12插入地面,此时可以对推杆8进行推动,推杆8被推动时带动第一螺杆7旋转,进而使得第一螺杆7压在橡胶垫10顶部,此时顶板6被锁死,顶板6被锁死后第一轴承2同样无法旋转,进而无法进行放线,以便于防止因风或工作人员误触而导致放线过多的情况,有效降低了布线散乱的几率,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标识以及矫正,实际使用效果更好。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技术所揭示
技术实现思路
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特征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架(1),所述U形架(1)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一轴承(2),所述第一轴承(2)内侧设置有转杆(3),所述第一轴承(2)外圈与U形架(1)固定连接以及第一轴承(2)内圈与转杆(3)固定连接;/n所述转杆(3)外侧套接设置有绕线辊(4),所述绕线辊(4)外侧缠绕有棉线(5),所述转杆(3)顶端固定设置有顶板(6),所述顶板(6)顶部中心贯穿设置有第一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7)与顶板(6)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7)顶部固定设置有推杆(8),所述顶板(6)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握把(9);/n所述U形架(1)顶部粘接设置有橡胶垫(10),所述第一螺杆(7)位于橡胶垫(10)正上方,且第一螺杆(7)与橡胶垫(10)接近设置;/n所述U形架(1)一侧面贯穿设置有限位管(11),所述限位管(11)一侧设置有拉杆(12),所述拉杆(12)侧面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杆(13),所述第二螺杆(13)与限位管(11)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架(1),所述U形架(1)顶部中心嵌套设置有第一轴承(2),所述第一轴承(2)内侧设置有转杆(3),所述第一轴承(2)外圈与U形架(1)固定连接以及第一轴承(2)内圈与转杆(3)固定连接;
所述转杆(3)外侧套接设置有绕线辊(4),所述绕线辊(4)外侧缠绕有棉线(5),所述转杆(3)顶端固定设置有顶板(6),所述顶板(6)顶部中心贯穿设置有第一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7)与顶板(6)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7)顶部固定设置有推杆(8),所述顶板(6)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握把(9);
所述U形架(1)顶部粘接设置有橡胶垫(10),所述第一螺杆(7)位于橡胶垫(10)正上方,且第一螺杆(7)与橡胶垫(10)接近设置;
所述U形架(1)一侧面贯穿设置有限位管(11),所述限位管(11)一侧设置有拉杆(12),所述拉杆(12)侧面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杆(13),所述第二螺杆(13)与限位管(11)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放线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亮陈宜振
申请(专利权)人:张国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