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文先专利>正文

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6117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及系统,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根据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在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并与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对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根据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皮肤松弛等级于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根据行线路径于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确定沿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对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获得面部皮肤修复的预演效果,提高面部皮肤修复成功概率,避免修复失败对人体带来的伤害。

The method and system of facial skin repair preview based on 3D face mod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计算机
,具体涉及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容受到很多爱美人士的青睐。面部组织的老化有骨量的吸收、组织容量流失、皮肤弹性下降松弛等。这造成了眼周老化(眼周皮肤松弛、泪沟、眼袋等)、中面部颧颊脂肪垫下移(中面部凹陷扁平、法令纹加深等)、下面部软组织下垂臃肿堆积(口角囊袋、下颌缘轮廓不清晰、木偶纹、下颌赘肉等)。传统解决面部组织下垂的办法是使用手术(全颜面部除皱术,俗称拉皮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植入倒刺的线材提升成为解决面部组织松弛下垂的重要方式。目前现有的埋线提升技法存在诸多缺点:固定锚定点选择颧弓韧带处易造成面部变宽变形,忽视线齿对组织的切割作用而不留有冗余造成维持效果太短,忽视力学平衡造成面部表情运动异样、困难及效果维持短,复杂术后组织肿胀恢复期长等体验感太差,出针孔及走行位长时间凹陷等等。整容的关键之一在于面部皮肤的修复,其操作对象为人体,一旦操作失败将给操作对象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现阶段,整容失败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借助计算机技术避免对人体进行直接操作,同时还能够基于个体的差异以获得面部皮肤修复的预演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及系统,避免对人体进行直接操作,基于个体的差异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和处理,能够获得面部皮肤修复的预演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根据所述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所述人脸三维模型包括皮肤三维层区域和颞区发际层区域;在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将所述颞浅动、静脉模型与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对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所述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根据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根据所述行线路径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以所述锚点、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为基准确定沿所述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对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所述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的优选方案,根据用户的头发尺寸和发型构建假发层区域,将所述假发层区域叠加在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的优选方案,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确定所述行线路径的数目;所述行线路径延伸至人脸三维模型上的颧弓韧带以外,行线路径的止线位处于人脸三维模型的耳垂及口角连线以内;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5cm。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的优选方案,根据所述锚点和进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提升线,根据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回折线,所述提升线和回折线的夹角为13~17度。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回折线中,后条回折线的出针点及回折点在前一条的回折线上方距离1cm以上呈接力式分布。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包括:数据扫描模块,用于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所述人脸三维模型包括皮肤三维层区域和颞区发际层区域;血管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在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叠加模块,用于将所述颞浅动、静脉模型与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锚点选定模块,用于对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所述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行线路径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操作点选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行线路径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形变模块,用于以所述锚点、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为基准确定沿所述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修复展示模块,用于对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所述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假发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头发尺寸和发型构建假发层区域,将所述假发层区域叠加在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行线路径构建模块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确定所述行线路径的数目;所述行线路径延伸至人脸三维模型上的颧弓韧带以外,行线路径的止线位处于人脸三维模型的耳垂及口角连线以内;所述操作点选定模块中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5cm。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行线路径构建模块根据所述锚点和进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提升线,行线路径构建模块根据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回折线,所述提升线和回折线的夹角为13~17度。作为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回折线中,后条回折线的出针点及回折点在前一条的回折线上方距离1cm以上呈接力式分布。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用于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实现方式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的指令。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介质耦合,当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介质中的指令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实现方式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本专利技术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根据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在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将颞浅动、静脉模型与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对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根据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皮肤松弛等级于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根据行线路径于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以锚点、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为基准确定沿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对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本专利技术避免了对人体进行直接操作,基于个体的差异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和处理,能够获得面部皮肤修复的预演效果,提高面部皮肤修复成功概率,避免修复失败对人体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根据所述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所述人脸三维模型包括皮肤三维层区域和颞区发际层区域;/n在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将所述颞浅动、静脉模型与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对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所述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n根据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n根据所述行线路径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以所述锚点、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为基准确定沿所述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n对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所述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根据所述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所述人脸三维模型包括皮肤三维层区域和颞区发际层区域;
在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颞浅动、静脉模型构建,将所述颞浅动、静脉模型与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进行叠加,对所述颞区发际层区域绕开所述颞浅动、静脉进行锚点选定;
根据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进行皮肤松弛等级划分,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行线路径设计;
根据所述行线路径于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进行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选定,以所述锚点、进针点、回折点和出针点为基准确定沿所述行线路径的皮肤形变区域;
对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的皮肤三维层区域按照所述皮肤形变区域进行皮肤修复预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用户的头发尺寸和发型构建假发层区域,将所述假发层区域叠加在所述人脸三维模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皮肤松弛等级确定所述行线路径的数目;所述行线路径延伸至人脸三维模型上的颧弓韧带以外,行线路径的止线位处于人脸三维模型的耳垂及口角连线以内;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锚点和进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提升线,根据所述回折点和出针点确定所述皮肤三维层区域的回折线,所述提升线和回折线的夹角为13~17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折线中,后条回折线的出针点及回折点在前一条的回折线上方距离1cm以上呈接力式分布。


6.基于人脸三维模型的面部皮肤修复预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扫描模块,用于对用户的颈部以上区域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人脸三维数据;
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三维数据构建人脸三维模型,所述人脸三维模型包括皮肤三维层区域和颞区发际层区域;
血管模型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先
申请(专利权)人:刘文先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