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及其测试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5013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及其测试夹,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包括测试仪本体、两个连接线及两个测试夹,每个连接线一端与测试仪本体连接、另一端穿过连接孔与连接部连接;测试夹包括外壳及两个连接组件,外壳内形成安装腔体,且其一端开设有插孔、另一端开设连接孔,两个连接组件均内置于安装腔体相对插孔一端,且两个连接组件相对插孔对称设置;每个连接组件均包括固定件、连接片、导杆及抵紧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测试夹的两个连接片与外壳的内壁弹性连接,以使得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以适应不同厚度的蓄电池极柱,进而满足不同型号或规格的蓄电池极柱的测试需求,其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测试效率。

A battery internal resistance tester and its test c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及其测试夹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内阻测试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及其测试夹。
技术介绍
目前,多采用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对其内阻进行测试,由于现有的蓄电池内阻测试仪的测试夹多采用具有锯齿状的夹头进行夹持测试,由于锯齿状的夹头与蓄电池的极柱通过多个点接触,其接触面积小,易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从而降低了测试的精度。有鉴于此,授权公告号为CN20839954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其公开通过采用圆柱状、六边柱形结构、圆锥形结构的夹持筒与对应结构的蓄电池极柱配合以增大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进而提高测试的精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的蓄电池极柱均采用方形或片状,如图1、图2所示,对于上述类型的蓄电池极柱,基于上述专利文献的启示,可采用方向夹持筒进行测试。但是,由于待测试的蓄电池可能因型号、规格不同而导致其极柱的大小、厚度存在差异,而每个夹持筒均只能针对一种型号或规格的蓄电池极柱,故测试过程中需要经常性更换夹持筒或测试夹,其一方面需要准备多种型号的夹持筒或测试夹,易导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测试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及其测试夹。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方面提供一种测试夹,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一安装腔体,且所述外壳一端开设有一插孔、另一端开设一连接孔,所述插孔和连接孔均与所述安装腔体连通;及两个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体相对所述插孔一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插孔对称设置;每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包括固定件、连接片、导杆及抵紧弹簧,所述固定件呈U形,且所述固定件的两自由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外壳内壁,所述固定件背离其两自由端的一侧正对另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片包括一U形部及一由所述U形部自由端垂直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U形部的开口测滑动套设于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一伸缩间隙,所述导杆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和伸缩间隙并与所述U形部连接,所述抵紧弹簧套设于所述导杆且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U形部并能够产生驱动所述U形部沿所述固定件滑动以抵紧于另一个连接组件上的U形部的弹力;其中,所述U形部相对插孔一侧设有一用于驱动两个所述U形部相远离的抵接面。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包括测试仪本体、两个连接线及两个上述测试夹,每个所述连接线一端与所述测试仪本体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测试夹的两个连接片与外壳的内壁弹性连接,以使得两个连接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以适应不同厚度的蓄电池极柱,进而满足不同型号或规格的蓄电池极柱的测试需求,其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测试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其中一种蓄电池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其中另一种蓄电池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蓄电池内阻测试仪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测试夹的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测试夹的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仪,其包括测试仪本体10、两个连接线20及两个测试夹30,本实施例的测试仪本体10可采用现有的常规手持式蓄电池内阻测试设备,而连接线20与测试仪本体10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的常规方式,本实施例不作详细说明。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的改进点在于测试夹30的改进,本实施例的测试夹30包括外壳31及两个连接组件32,所述外壳31采用绝缘材料,例如塑料材料,其内形成一安装腔体,且所述外壳31一端开设有一插孔31a、另一端开设一连接孔31b,所述插孔31a和连接孔31b均与所述安装腔体连通,两个所述连接组件32均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体相对所述插孔31a一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组件32相对所述插孔31a对称设置,而连接线20则可穿过连接孔31b与连接组件32连接,本实施例的测试夹30使用时,可将蓄电池的极柱100插入插孔31a内,两个连接组件32则分别抵压于极柱100相对的两个侧面,由于两个连接组件32之间的间距可调节,故可适应不同厚度的蓄电池极柱100,进而满足不同型号或规格的极柱100的需求;同时,由于两个连接组件32与蓄电池极柱100的两个较大的侧面接触,其接触面积较大,故其接触电阻较小,利于保证测试精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插孔31a一般设置为大于蓄电池极柱100的横截面积,以便于蓄电池的极柱100能够插入。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每个所述连接组件32均包括固定件321、连接片322、导杆323及抵紧弹簧324,所述固定件321呈U形,且所述固定件321的两自由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外壳31内壁,所述固定件321背离其两自由端的一侧正对另一连接组件32,所述连接片322包括一U形部322a及一由所述U形部322a自由端垂直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22b,所述U形部322a的开口测滑动套设于所述固定件321并与所述固定件321之间形成一伸缩间隙,其中,上述连接部322b由U形部322a相对连接孔31b一侧向连接孔31b延伸形成;所述导杆323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321和伸缩间隙并与所述U形部322a连接,所述抵紧弹簧324套设于所述导杆323且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件321、另一端抵接于所述U形部322a并能够产生驱动所述U形部322a沿所述固定件321滑动以抵紧于另一个连接组件32上的U形部322a的弹力;其中,所述U形部322a相对插孔31a一侧设有一用于驱动两个所述U形部322a相远离的抵接面。同时,本实施例的连接线20可穿过连接孔31b与连接部322b连接,以实现连接片322与测试仪本体10的电连接。具体作用时,如图4、图5所示,可将测试夹30的插孔31a正对蓄电池极柱100并向下按压,则蓄电池极柱100抵压两个U形部322a的抵接面a1,为了便于驱动U形部322a,抵接面a1为一外凸的弧形面或一斜面,故随着对测试夹30的向下按压,U形部322a在蓄电池极柱100对抵接面a1的作用力下相互远离,此时U形部322a的开口侧沿着固定件321滑动,抵紧弹簧324被压缩,导杆323随着U形部322a沿固定件321上的导孔滑动,当蓄电池极柱100全部插入时,U形部322a的背离其两自由端的连接平面抵接在蓄电池极柱100的一个侧面,其使得U形部322a与蓄电池极柱100具备较大的接触面积,其可保证接触电阻较小、测试精度较高;当测试完成后,将测试夹30由蓄电池极柱100上拔出即可,如图5所示,在抵紧弹簧324的作用下,两个U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试夹,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一安装腔体,且所述外壳一端开设有一插孔、另一端开设一连接孔,所述插孔和连接孔均与所述安装腔体连通;及/n两个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体相对所述插孔一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插孔对称设置;每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包括固定件、连接片、导杆及抵紧弹簧,所述固定件呈U形,且所述固定件的两自由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外壳内壁,所述固定件背离其两自由端的一侧正对另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片包括一U形部及一由所述U形部自由端垂直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U形部的开口测滑动套设于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一伸缩间隙,所述导杆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和伸缩间隙并与所述U形部连接,所述抵紧弹簧套设于所述导杆且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U形部并能够产生驱动所述U形部沿所述固定件滑动以抵紧于另一个连接组件上的U形部的弹力;其中,所述U形部相对插孔一侧设有一用于驱动两个所述U形部相远离的抵接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试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一安装腔体,且所述外壳一端开设有一插孔、另一端开设一连接孔,所述插孔和连接孔均与所述安装腔体连通;及
两个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体相对所述插孔一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插孔对称设置;每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包括固定件、连接片、导杆及抵紧弹簧,所述固定件呈U形,且所述固定件的两自由端垂直连接于所述外壳内壁,所述固定件背离其两自由端的一侧正对另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片包括一U形部及一由所述U形部自由端垂直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U形部的开口测滑动套设于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一伸缩间隙,所述导杆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和伸缩间隙并与所述U形部连接,所述抵紧弹簧套设于所述导杆且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U形部并能够产生驱动所述U形部沿所述固定件滑动以抵紧于另一个连接组件上的U形部的弹力;其中,所述U形部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国电中网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