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4897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及方法,包括观测点、基准点、智能监控摄像头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每台风机基础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其中两个观测点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有标识;每一台风机基础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每个风机塔筒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智能监控摄像头自动观测每个观测点和基准点,无需人员在风场巡视观测,效率高,不存在人为因素的漏查或瞒报,能够观测到每一个风机塔筒基础,观测数据可靠,有助于得到更加准确的基础沉降结果,能够大大降低人工观测成本,提高运维效率,更有效满足运维观测要求。

A settlement observ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fan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风电场运维
,具体涉及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风电场建设速度迅猛,目前在运行的风机数量极其庞大。由于风电机组基础的受载荷特点是循环往复载荷,且以大倾覆弯矩为主,基础结构对地基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风电场建设地区涉及戈壁、平原、丘陵、山地、滩涂及海上,地质条件复杂,对同一个风电场而言,由于场区范围大,风机机位分散,地质条件差异大,每一台风机基础都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给运维观测带来很大工作难度。目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仍然是采用人工利用全站仪逐一对风机基础进行观测的方法,效率低,误差大。很多风电场由于人员不足和费用问题,对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执行不到位,经常出现观测时间不足、次数不够、机位涵盖范围不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及方法,能够大大降低人工观测成本,提高运维效率,更有效满足运维观测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包括观测点、基准点、智能监控摄像头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每台风机基础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其中两个观测点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有标识;每一台风机基础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每个风机塔筒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其中一台风机的每个观测点的标识分别具有唯一特征。r>观测点绕风机基础的布置半径不小于D为风电机组塔筒直径。基准点距离风机基础开挖范围至少30m。风机基础之外区域设置有摄像头立柱,智能监控摄像头设置在摄像头立柱顶部。智能监控摄像头采用室外球机,室外球机的处理器采用hisilicon3516EV300,图像传感器采用SONYIMX335,支持日夜模式,视频压缩支持H.265+、H.265以及H264,主码流5MP-20帧、4MP-25帧、3MP-25帧。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的观测方法,智能监控摄像头接受远程监控系统的观测指令、观测周期和数据传输指令,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观测其监视范围内的每一个观测点的标识,并将观测到的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系统;其中智能监控摄像头在观测期间,能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进行自动物体识别,并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斜距;再根据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换算得到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竖距差值,得到基础的沉降结果。观测周期从风机安装完成开始逐渐延长。出现地质活动时实时观测并传输观测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每台风机基础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其中两个观测点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有标识;智能摄像头对每个观测点进行观测,每一台风机基础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每个风机塔筒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智能监控摄像头自动观测每个观测点和基准点,无需人员在风场巡视观测,效率高,不存在人为因素的漏查或瞒报,能够观测到每一个风机塔筒基础,观测数据可靠,有助于得到更加准确的基础沉降结果,能够大大降低人工观测成本,提高运维效率,更有效满足运维观测要求。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智能监控摄像头接受远程监控系统的观测指令、观测周期和数据传输指令,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观测其监视范围内的每一个观测点的标识,并将观测到的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系统;其中智能监控摄像头在观测期间,能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进行自动物体识别,并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斜距;再根据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换算得到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竖距差值,得到基础的沉降结果;使得观测时间间隔随时调整,并有助于实现远程操作和观测,而且所观测的数据也更加准确,大大减小外部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的,正常工况下,基础的变化随时间延长而减小,因此逐渐将观测时间间隔增大,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观测。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能实现在有地质活动的情况下对基础进行观测,并及时保存数据,为后期评估影响提供数据支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观测装置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图2为观测系统流程示意图。图中:1-风机塔筒;2-风机基础;3-观测点;4-基准点;5-智能监控摄像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参考图1,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包括观测点3、基准点4、智能监控摄像头5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每台风机基础2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3,其中两个观测点3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3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3上设置有标识;每一台风机基础2设置2不少于一个基准点4,每个风机塔筒1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5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风机基础2之外区域设置有摄像头立柱,智能监控摄像头5设置在摄像头立柱顶部。智能监控摄像头5采用室外球机,室外球机的处理器采用hisilicon3516EV300,图像传感器采用SONYIMX335,支持日夜模式,视频压缩支持H.265+、H.265以及H264,主码流5MP-20帧、4MP-25帧、3MP-25帧。参考图2,一种基于本专利技术所述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的观测方法,智能监控摄像头5接受远程监控系统的观测指令、观测周期和数据传输指令,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观测其监视范围内的每一个观测点3的标识,并将观测到的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系统;其中智能监控摄像头5在观测期间,能沉降观测点3和基准点4进行自动物体识别,并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3和基准点4之间的斜距;再根据智能监控摄像头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换算得到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竖距差值,得到基础的沉降结果。观测周期从风机安装完成开始逐渐延长。出现地质活动时实时观测并传输观测数据。每一台风机基础2设置不少于三个观测点3,其中两个观测点3直线位于主风向上,另外至少一个位于中位线上。观测点布置的半径不小于(D为风电机组塔筒直径)。每一个观测点3进行耐久符号标识。每一个观测点3的标识分别具有唯一特征,且易于识别。每一台风机基础2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位于风机基础开挖范围以外30m距离外,免受风机基础受荷变形的影响。每一个基准点4进行耐久符号标识。每一个基准点4的标识分别具有唯一特征,且易于识别。每一个风机塔筒1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5,全部智能监控摄像头可视范围内不少于三个观测点3和一个基准点4。能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摄像头识别和测距读数的频次和时间进行设置,可以对智能监控摄像头5即时下达监控指令,或进行自动监控设置;例如运行期第一年每周一上午10:00读取数据一次;第二年每月的1日和15日上午10:00读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测点(3)、基准点(4)、智能监控摄像头(5)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每台风机基础(2)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3),其中两个观测点(3)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3)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3)上设置有标识;每一台风机基础(2)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4),每个风机塔筒(1)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5)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测点(3)、基准点(4)、智能监控摄像头(5)以及远程监控系统,每台风机基础(2)设置至少三个观测点(3),其中两个观测点(3)直线设置在主风向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3)设置在中位线上,每个观测点(3)上设置有标识;每一台风机基础(2)设置不少于一个基准点(4),每个风机塔筒(1)外设置不少于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智能监控摄像头(5)与远程监控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台风机的每个观测点(3)的标识分别具有唯一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观测点(3)绕风机基础(2)的布置半径不小于D为风电机组塔筒(1)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基准点距离风机基础(2)开挖范围至少3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风机基础(2)之外区域设置有摄像头立柱,智能监控摄像头(5)设置在摄像头立柱顶部。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英刘章买明志李宇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