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福明专利>正文

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855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是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属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管体Ⅲ、管体Ⅱ和管体Ⅰ,在所述管体Ⅲ和所述管体Ⅱ之间形成了通腔Ⅱ,在所述管体Ⅰ和管体Ⅱ之间形成了通腔Ⅰ,而管体Ⅲ内部形成了通腔Ⅲ;其中,所述管体Ⅱ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Ⅱ;所述管体Ⅲ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Ⅰ;高温废气通过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Ⅱ和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Ⅰ分层分散导入,而余热冷却水回收介质分别通过通腔Ⅰ、通腔Ⅱ和通腔Ⅲ导入,实现了分层分散的逐级多道回收,余热冷却水回收介质和高温废气接触充分,余热回收效果好。

A kind of waste heat stage by stage multi-channel recycl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利用
,具体是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
技术介绍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尤其在高温废气余热回收时,现有的技术多是通过管道将废气通过管道导入到冷却水介质中进行回收,但由于高温废气在管道内存在一定的纵向厚度,往往外围的余热容易回收,而内部的余热不易被回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管体Ⅲ、管体Ⅱ和管体Ⅰ,在所述管体Ⅲ和所述管体Ⅱ之间形成了通腔Ⅱ,在所述管体Ⅰ和管体Ⅱ之间形成了通腔Ⅰ,而管体Ⅲ内部形成了通腔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管体Ⅲ(5)、管体Ⅱ(3)和管体Ⅰ(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Ⅲ(5)和所述管体Ⅱ(3)之间形成了通腔Ⅱ(4),在所述管体Ⅰ(1)和管体Ⅱ(3)之间形成了通腔Ⅰ(2),而管体Ⅲ(5)内部形成了通腔Ⅲ(6);/n其中,所述管体Ⅱ(3)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Ⅱ(9);所述管体Ⅲ(5)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Ⅰ(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管体Ⅲ(5)、管体Ⅱ(3)和管体Ⅰ(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Ⅲ(5)和所述管体Ⅱ(3)之间形成了通腔Ⅱ(4),在所述管体Ⅰ(1)和管体Ⅱ(3)之间形成了通腔Ⅰ(2),而管体Ⅲ(5)内部形成了通腔Ⅲ(6);
其中,所述管体Ⅱ(3)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Ⅱ(9);所述管体Ⅲ(5)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热风通孔Ⅰ(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通孔Ⅰ(8)和热风通孔Ⅱ(9)的横截面均呈等腰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Ⅲ(5)、管体Ⅱ(3)和管体Ⅰ(1)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余热逐级多道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Ⅲ(5)和管体Ⅱ(3)的材质为导热料,而管体Ⅰ(1)的材质为隔热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福明
申请(专利权)人:黄福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