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中空型长方体结构设置,壳体的顶端内壁设有移动轨道,移动轨道上活动连接有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压板,所述壳体上与移动轨道平行的两侧外壁均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过壳体的侧壁并且延伸至壳体的内部连接有转盘,转盘远离转动杆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可以对建筑废料中的大块废料进行破碎处理,使其可以达到再利用的标准,方便运输,解决了建筑材料浪费的情况,适宜推广。
A construction waste treatm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料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垃圾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再利用的,但是由于建筑垃圾中有的东西处于较大块的形式,比如大块的石子和混凝土块,这些大块的东西都不利于运输和再利用,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中空型长方体结构设置,壳体的顶端内壁设有移动轨道,移动轨道上活动连接有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压板,所述壳体上与移动轨道平行的两侧外壁均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过壳体的侧壁并且延伸至壳体的内部连接有转盘,转盘远离转动杆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壳体与移动轨道平行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与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接触块,所述壳体与移动轨道垂直的两侧侧壁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两个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筛板,筛板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接触块,所述壳体的一侧侧壁底端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朝向壳体设置,且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推板。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移动轮,驱动马达安装在移动轮上,移动轮与移动轨道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块与第二接触块均呈半球体设计。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端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入料口,两个入料口分别位于移动轨道的两边。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端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与推板的结构相同。本技术中,通过移动装置、移动轨道、第二气缸、压板的设计,可以对大块的建筑废料进行破碎,将其压碎成小块的形式,通过第一接触块、筛板、第二接触块、支撑杆、第一滑块、推板、第一气缸、支撑板、转盘、连接杆、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二滑块、转动电机、转动杆的设计,可以将压碎的建筑废料通过筛板落入到壳体的底端,使得大块的颗粒与小块的颗粒可以分开,并且可以将压碎后的小块颗粒进行统一处理,因此本技术可以对建筑废料中的大块废料进行破碎处理,使其可以达到再利用的标准,方便运输,解决了建筑材料浪费的情况,适宜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第一接触块、3筛板、4第二接触块、5支撑杆、6第一滑块、7推板、8第一气缸、9支撑板、10转盘、11连接杆、12第一滑槽、13第二滑块、14第二滑槽、15压板、16第二气缸、17移动装置、18移动轨道、19入料口、20转动电机、21转动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呈中空型长方体结构设置,壳体1的顶端内壁设有移动轨道18,移动轨道18上活动连接有移动装置17,移动装置17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气缸16,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连接有压板15,所述壳体1上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外壁均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电机20,转动电机20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杆21,转动杆21穿过壳体1的侧壁并且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转盘10,转盘10远离转动杆21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2,第一滑槽12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6,第一滑块6远离第一滑槽12的一侧与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接触块4,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垂直的两侧侧壁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滑槽14,第二滑槽14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两个第二滑块13之间连接有筛板3,筛板3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接触块2,所述壳体1的一侧侧壁底端设有第一气缸8,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朝向壳体1设置,且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连接有推板7,移动装置17包括驱动马达和移动轮,驱动马达安装在移动轮上,移动轮与移动轨道活动连接,第一接触块2与第二接触块4均呈半球体设计,壳体1的顶端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入料口19,两个入料口19分别位于移动轨道18的两边,壳体1的底端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与推板7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通过入料口19将大块的建筑废料投放到壳体1内,然后启动移动装置17,使其在移动轨道18上滑动,同时第二气缸16开始运动,使得压板15对筛板3上的建筑废料进行破碎,破碎到一定程度之后,启动转动电机20,使其带动转动杆21和转盘10转动,转盘10带动连接杆11转动,连接杆11使得第一滑块6在第一滑槽12内滑动,同时带动支撑杆5和第二接触块4运动,使得第二接触块4接触第一接触块2,并且使得筛板3上升,第二滑块13在第二滑槽14内滑动,随着转盘10的转动,使得第二接触块4会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使得筛板3回到初始位置,通过筛板3的上下晃动对筛板3上的不同体积大小的建筑废料进行筛选,使得小块的建筑废料通过筛板3落入到壳体1的底端内壁上,然后再通过第一气缸8推动推板7,将小块的建筑废料退出壳体1内即可,筛板3上的大块建筑废料则继续上述破碎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呈中空型长方体结构设置,壳体(1)的顶端内壁设有移动轨道(18),移动轨道(18)上活动连接有移动装置(17),移动装置(17)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气缸(16),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连接有压板(15),所述壳体(1)上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外壁均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电机(20),转动电机(20)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杆(21),转动杆(21)穿过壳体(1)的侧壁并且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转盘(10),转盘(10)远离转动杆(21)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2),第一滑槽(12)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6),第一滑块(6)远离第一滑槽(12)的一侧与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接触块(4),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垂直的两侧侧壁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滑槽(14),第二滑槽(14)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两个第二滑块(13)之间连接有筛板(3),筛板(3)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接触块(2),所述壳体(1)的一侧侧壁底端设有第一气缸(8),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朝向壳体(1)设置,且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连接有推板(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呈中空型长方体结构设置,壳体(1)的顶端内壁设有移动轨道(18),移动轨道(18)上活动连接有移动装置(17),移动装置(17)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气缸(16),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第二气缸(16)的活塞杆连接有压板(15),所述壳体(1)上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外壁均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顶端连接有转动电机(20),转动电机(20)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杆(21),转动杆(21)穿过壳体(1)的侧壁并且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转盘(10),转盘(10)远离转动杆(21)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平行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2),第一滑槽(12)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6),第一滑块(6)远离第一滑槽(12)的一侧与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的顶端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接触块(4),所述壳体(1)与移动轨道(18)垂直的两侧侧壁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炳子,
申请(专利权)人:张炳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