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36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34
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包括加热机构、轴流风机和烘干箱,所述烘干箱内设有烘干箱框架,所述烘干箱框架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输送带,且上下两层相邻输送带的进料端和出料端为交替错开设置,所述输送带顶面对称设有第二导料板,所述第二导料板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输送带底面对称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最底层输送带底面的挡板风外沿与所述烘干箱内壁相接触。输送带两侧设有相贴合的第二挡料板,避免蒜片由两侧掉落至与烘干箱间的缝隙;输送带底部设有挡风板,最底部挡风板外沿与箱壁连接,上升热气流形成引流,避免蒜皮残渣进入到上下带面之间,防止对后续烘干产生影响。

A kind of leek dr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
本技术属于蒜片深加工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烘干设备,通常为在烘干箱内进行平铺受热烘干,烘干箱内会设置有支撑框架,用于对输送带进行支撑,由于输送带与烘干箱之间存在框架形成的间隙,且输送带两侧没有遮挡,会造成蒜片在没有充分烘干时由两侧滑落,且由下至上的热气流回向四周分散,进而造成上部受热效果不佳,同时烘干箱底部的蒜皮残渣会随着热气流向上,由输送带两侧缝隙呛入同一输送带的上下带面之间,进而造成后续难以清理,且会影响后期热气流的向上传递,最终使得烘干效果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蒜片容易经由输送带两侧掉落至输送带与烘干箱之间的缝隙,以及最底部出现蒜皮等残渣随气流由输送带两侧缝隙进入上下带面之间,造成后续难以清理,同时会影响后期热气流的向上传递,最终使得烘干效果受到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包括加热机构、轴流风机和烘干箱,所述烘干箱内设有烘干箱框架,所述烘干箱框架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输送带,且上下两层相邻输送带的进料端和出料端为交替错开设置,所述输送带顶面对称设有第二导料板,所述第二导料板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输送带底面对称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最底层输送带底面的挡板风外沿与所述烘干箱内壁相接触。通过第二导料板防止蒜片向两侧迸溅,底部挡风板对向上的热气流形成中间聚拢式的导流,提高烘干效果,最底层的挡风板外沿与烘干箱内壁连接,形成封闭,防止蒜皮等残渣由两侧进入上下带面之间,避免造成后期难以清理,以及影响热气流上升的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输送带包括转轴、链条和筛网,所述转轴两端设有齿圈,同侧两齿圈之间套设有链条,所述相对链条之间设有筛网,所述链条下方设有轨道,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烘干箱框架内。通过轨道对输送带进行支撑,防止输送带中部产生凹陷。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筛网下方横向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两端分别与两侧链条连接。通过加强筋对筛网进行有效支撑避免出现表面出现凹陷情况,进而使得蒜片在筛网上形成平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第二导料板内侧边沿设有硅胶条,所述硅胶条内侧边沿与所述输送带带面相接触。通过硅胶条与输送带带面的接触形成密封,防止蒜片向两侧迸溅。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挡风板内侧边沿设有硅胶条,所述硅胶条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硅胶条内侧边沿与所述输送带带面相接触。硅胶条与输送带底部带面相接触,防止热气流向两侧流失。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最底层输送带下方设有第一导料板,所述第一导料板倾斜设置于最底层输送带出料端下方,并与所述烘干箱框架连接。通过第一导料板将烘干后蒜片向外导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输送带两侧设置相贴合第二挡料板,避免蒜片由两侧掉落至输送带与烘干箱之间的缝隙;输送带底部设置的挡风板,尤其是最底部的挡风板外侧边沿与箱壁连接,对上升的热气流形成聚拢式导流,同时避免蒜皮等残渣进入到上下带面之间,防止对后续烘干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烘干箱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端面示意图。附图中:1、烘干箱,2、轴流风机,3、加热机构,4、输送带,5、进料口,6、出料口,7、第一导料板,8、烘干箱框架,9、第二导料板,10、挡风板,11、轨道,12、加强筋,13、筛网,14、转轴,15、链条,16、硅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包括加热机构3、轴流风机2和烘干箱1,所述加热机构3出风口设有轴流风机2,所述轴流风机2进风口与加热机构3出风口相接,所述轴流风机2出风口与所述烘干箱1侧壁下部相连通,加热机构3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所述烘干箱1顶面的远端设有进料口5,所述烘干箱1远端侧壁下部设有出料口6。铜鼓轴流风机2将热风引入烘干箱1底部,通过热气流上升的原理,对烘干箱1的物料进行烘干。所述烘干箱1内设有烘干箱框架8,通过烘干箱框架8对烘干箱1进行支撑。所述烘干箱1内自上而下设有四层输送带4,且上下两层相邻输送带4的进料端和出料端为交替错开设置,所述输送带4包括转轴14、链条15、加强筋12和筛网13,所述转轴14通过轴承座设置于所述烘干箱框架8上,每层输送带4的一根转轴14穿过所述烘干箱1,并与动力源相连接,使得上下相邻的输送带4转动方向相反,由此形成上层输送带4物料运送至末端后掉落在下一层输送带4上。所述转轴14两侧设有齿圈,同侧齿圈之间套设有链条15,所述链条15下方设有轨道11,所述轨道11与烘干箱框架8连接。通过链条15加强输送带4的传动效果,并沿轨道11导向,通过轨道11对链条15进行一个支撑。两侧链条15之间横向设有加强筋12,所述加强筋12上设有筛网13,所述筛网13与两侧链条15连接。通过加强筋12对筛网13进行支撑。所述筛网13顶面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导料板9,所述第二导料板9向内侧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导料板9外侧边沿与所述烘干箱框架8连接,所述第二导料板9内侧边沿设有硅胶条16,所述硅胶条16内侧边缘与所述筛网13相接触。防止蒜片经过缝隙处向外侧崩落。所述筛网13底面两侧对称设有挡风板10,所述挡风板10向内侧倾斜设置,且所述挡风板10外侧边沿与所述烘干箱框架8连接,所述挡风板10内侧边沿设有硅胶条16,所述硅胶条16向内侧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筛网13相接触。上升的热流在挡风板10的作用下由两侧向中间聚拢。最底层挡风板10的外侧边沿向两侧延伸,并与所述烘干箱1内壁相接,由此形成最底层输送带4与烘干箱1内壁的封闭连接,防止进入烘干箱1内部的蒜皮,随着热气流上升,由两侧进入到输送带4的夹层中,难以清理的同时,还会引起热气流上升的阻碍。最底层输送带4的出料端下方设有第一导料板7,所述第一导料板7倾斜设置于所述烘干箱框架8上,且第一导料板7穿过出料口6。本技术所公开的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在输送带两侧设置相贴合第二挡料板,避免蒜片由两侧掉落至输送带与烘干箱之间的缝隙;输送带底部设置的挡风板,尤其是最底部的挡风板外侧边沿与箱壁连接,对上升的热气流形成聚拢式导流,同时避免蒜皮等残渣进入到上下带面之间,防止对后续烘干产生影响。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包括加热机构(3)、轴流风机(2)和烘干箱(1),所述烘干箱(1)内设有烘干箱框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箱框架(8)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输送带(4),且上下两层相邻输送带(4)的进料端和出料端为交替错开设置,所述输送带(4)顶面对称设有第二导料板(9),所述第二导料板(9)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8)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输送带(4)底面对称设有挡风板(10),所述挡风板(10)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8)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最底层的输送带(4)底面的挡板风外沿与所述烘干箱(1)内壁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包括加热机构(3)、轴流风机(2)和烘干箱(1),所述烘干箱(1)内设有烘干箱框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箱框架(8)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输送带(4),且上下两层相邻输送带(4)的进料端和出料端为交替错开设置,所述输送带(4)顶面对称设有第二导料板(9),所述第二导料板(9)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8)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所述输送带(4)底面对称设有挡风板(10),所述挡风板(10)分别与两侧烘干箱框架(8)连接,且向内侧倾斜设置,最底层的输送带(4)底面的挡板风外沿与所述烘干箱(1)内壁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风式蒜片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4)包括转轴(14)、链条(15)和筛网(13),所述转轴(14)两端设有齿圈,同侧两齿圈之间套设有链条(15),相对链条(15)之间设有筛网(13),所述链条(15)下方设有轨道(11),所述轨道(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振奇邓云省邓建修
申请(专利权)人:金乡县万福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