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锡欣专利>正文

集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422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广泛应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改进的集热装置,主要由具有若干延接凸管的上、下主水管及若干个具有旋转、枢动功能的集热板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借助这些集热板在仰角及方位上的可调整性,从而使整个集热器易于获得最有效的阳光接受面以及最佳的日照方位。(*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集热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目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装置。目前广泛用于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一种已规格化的集热器(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主要由外框10、隔热板11、热交换管排12、集热板13以及透明面盖14等构件所组成,其中,由于热交换管排12系由若干支水管121及上、下两主水管122直接焊接而成,且该热交换管排12又需与集热板13直接焊合,于是此集热装置势必因前述热交换管排12及集热板13间的结构关系,而变成一个体积极为庞大的规格化产品,致使其在应用上将出现搬运不便、装设困难而费力等弊端。再者,由于太阳能的集收必需使集热装置的受光面尽量朝向南方(这是指赤道以北而言),同时,亦必需使集热装置的受光面尽量与日光成直角关系,才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集收效果,因而就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施工方面而言,其集热器在装设上的方位及仰角是必需列入考虑的。然而,就目前的建筑物而言,因建筑地点的限制,而致使有坐落各种不同方位之建筑(诸如坐北朝南、坐西朝东、或坐西北而朝东南等等方位),象这种既有的而且是不可变更的现状,对前述集热装置的装设而言,将会出现下述情形。请参阅图2,由于该建筑物A系属坐西朝东,且又碍于集热器B及C均属图1所示的固定式规格化集热装置,于是,就必须特别依建筑物A的现状而另行提供一个架体D,借助架体D而使集热器B及C得以朝南且呈某一仰角,从而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集收效果,但是却存在如下问题1.架体D的特别制作,既耗时又耗工,加上材料的耗费,均将增加整个系统在装设上的费用,而加重了使用者经济上的负担。2.由于这种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水位落差的原理而达到其水流的循环,架体D的增设势必使集热器B及C的高度提高,而水塔E亦势必随之增高,因此,若在强风的吹袭之下,则集热器B、C及水塔E均将形成一种潜在威胁,实有安全上的顾忌存在。承前所述,又由于各地纬度的不同,使得阳光对各地的照射角度亦不尽相同,因此,纬度愈北的地方,集热器所设置成的仰角就必须愈大,纬度愈南的地方,集热器所设置成的仰角就必须愈小(这种情形,在赤道以南的地方就必须相反过来),于是可知,在不同纬度的地方,集热器的设置就一定会有不同的仰角,这不但指出图2所示系统的架体D是绝对无法规格化以便降低其制造成本,且同时指出即使如图3所示,虽然其集热装置因建筑物本身系属坐北朝南而可以直接固设于屋顶上,致使避免上述第1、2项所述的弊端,然而,因集热装置的设置仰角系受制于屋顶的斜度,而导致其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有不同的集热效果(有的较好,有的较差),除非另行加装架体,否则,将无法在各种不同纬度的地方均达到最佳的集热效果。综合上述,显然先有技术的集热器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而言,存在有搬不方便、架设难度高、成本耗费大,以及难以有效地适应现场环境而掌握住最佳的集热效果等等缺点,而实有改进之必要。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先有技装置缺点的、可直接调整集热板的受光角度与方位的新型集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体现为一种集热装置,它至少包括一对上、下主水管,其间至少以一个以上的集热板相连接,所述上、下主水管为可延接的形式,所述集热板各具有一外框,其中自底部向上按顺序设置一保温层、一吸热层及一透明面盖,并设有一贯穿其间的支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主水管相对面之间,配合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集热板而设置有间隔地并列的延接凸管,并在所述支水管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延接部件,所述延接部件包括适合与所述延接凸管螺合的螺环、设置于所述螺环及延接凸管内的止溢套环、以及紧套于所述支水管外径上的枢动球体,所述驱动球体可于所述延接凸管内转动,以便调整所述集热板的受光角度。以下,将配合附图并结合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内容。图1为先有技术集热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先有技术集热装置的实施例1。图3为先有技术集热装置的实施例2。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集热板的部分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集热板的调整动作示意图之一。图7为本技术集热板的调整动作示意图之二。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图1-3的先有技术装置已在前面有所说明。现在请参阅图4,本技术主要由上、下主水管20及30以及若干个集热板40所组成,其中,上、下主水管20及30其两者之两端均呈现为可延接之设计结构(图中未示出),而其两者的本体上并均设置有若干支呈间隔并列状的延接凸管A,而且这些延接凸管A的末段为螺纹段。集热板40(请再配合参阅图5)主要由一外框41、保温层42、吸热层43、支水管44及透明面盖45所组成,其中,支水管44的两端各设置一有套延接部件,该延接部件则主要包括可螺合于上述延接凸管A的螺环441、分别设置于螺环441及延接凸管A内的止溢套环442、以及紧套设于支水管44外径上的枢动球体443。请参阅图4(A),该图亦指出了前述的延接部件与集热板40及上(或下)主水管20(或30)三者间的结合关系,由于枢动球体443的设置,使得整个集热板40可在上、主水管20及30之间适度的旋转、枢动(请参阅图6和7)。这种特性将使得整个技术在装设时可具有相当大的可调整性,能随时随地任意调整其仰角与方位,使其无论装设于任何不同纬度的地方、不同坐落方位的建筑,均能直接调整其每一个集热板40于最佳之受光角度与方位(南方),使得本技术很容易地在每一个地方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集收效果(前述的调整动作,系需先稍旋松螺环441,完成调整后再将螺环441旋紧以便定位,在此,一并予以说明)。以图8所示的坐西朝东向建筑而言,本技术可直接装设于屋顶上,可按图6所示的调整方式调整其每个集热板40,以使其整个受光面尽量朝南且呈某一适当的仰角(请参阅并比较图1所示)。再者,以图9所示的坐北朝南向建筑而言,本技术除可直接装设于屋顶上外,并可依各种纬度下的需求,而以图6所示的调整方式调整其各个集热板40的仰角,使其在每个地方均得以最佳的受光角度而获得最佳的太阳能收集效果。如若建筑物本身并非如前面两例所述刚好坐落南北或东西向而有某些位置偏移,则为使本技术集热板40的受光面尽量朝南,则可以按如图7所示的调整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调整),来达到方位调整(请参阅图10所示)。综合前述,显然,本技术可据其方位及仰角的可调性,从而使得在任何地方、任何建筑上均能收到最大的太阳能集热效果,相比于先有技术太阳能集热器,至少可获得下述的实用效益1.由于本技术系仅由上、下主水管及各集热板所组成,而这些组件体积小、重复轻,因而极其便于搬运与施工。2.由于本技术在施工作业上仅需将各集热板结合于上、下主水管之间,因而极易于施工。3.由于本技术可借助各个集热板的可调性,从而直接调整其方位及仰角,因而无需特别设计或“订制”架体。4.由于本技术的各组件的体积都较小,在规格化生产时可大量降低诸如材料、开模等等方面的成本,加上前面三项所述,可以大幅度减低整体成本,因而极具发展潜力。5.由于本技术装置面对阳光的角度及方位可直接通过各个集热板来调整,而不会受限于纬度和建筑坐落方位,因而使得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建筑上均能收到最大的太阳能集热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集热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热装置,至少包括一对上、下主水管,其间至少以一个以上的集热板相连接,所述上、下主水管为可延接的形式,所述集热板各具有一外框,其中自底部向上按顺序设置一保温层、一吸热层及一透明面盖,并设有一贯穿其间的支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主水管相对面之间,配合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集热板而设置有间隔地并列的延接凸管,并在所述支水管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延接部件,所述延接部件包括适合与所述延接凸管螺合的螺环、设置于所述螺环及延接凸管内的止溢套环、以及紧套于所述支水管外径上的枢动球体,所述驱动球体可于所述延接凸管内转动,以便调整所述集热板的受光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锡欣
申请(专利权)人:何锡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