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639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端框的各底角处均设有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板和支撑管,支撑板底部与底角件连接并向上延伸至罐体的外表面,支撑板顶部边缘与封头和筒体连接;支撑管的底端固定在底角件上,支撑管的顶端向外超出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固定在封头的外表面。支撑板位于封头与筒体的连接处,以对封头及筒体进行支撑,并将筒体的承载应力传递至底角件;支撑管能够对封头进行支撑,并将封头的承载应力传递至底角件,从而使底角件处水平方向上的应力达到平衡,保证支撑单元在靠近封头处稳定地支撑罐体,以增大筒体下方的自由空间,使其有足够的位置布置罐体上的功能模块,确保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功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Exchange body tank contai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罐式集装箱
,特别涉及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
技术介绍
相较于标准罐式集装箱,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是一种大容积、超宽超高的罐箱。按照框架结构形式的不同,现有的交换车罐式集装箱可分为A框结构、底侧梁结构以及下支柱结构。目前,上述三种结构形式的罐箱均是利用罐体的筒体部分与框架连接来承载。其中,罐箱的支撑结构都集中在框架的端框内侧,使支撑结构占用了筒体下部大量的自由空间,以使罐箱部分的功能模块无法正常安装或只能选择低配简装,导致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功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中,罐箱的支撑结构都集中在框架的端框内侧,使支撑结构占用了筒体下部大量的自由空间,导致罐箱部分的功能模块无法正常安装或只能选择低配简装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和设置在所述罐体两端的端框,所述端框的两底角处均设有底角件,所述罐体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筒体两端的封头,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向外超出所述端框,所述端框的各底角处均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罐体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板和支撑管,支撑板底部与所述底角件连接,并由所述底角件处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罐体的外表面;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沿所述罐体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封头和所述筒体连接,该支撑板的宽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渐缩的趋势;支撑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外侧,并沿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延伸;所述支撑管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角件上,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向外超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固定在所述封头的外表面。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具有一用于与所述底角件顶面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边缘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侧面与所述底角件的外端面相抵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侧面与所述底角件的内端面相平齐,所述支撑管的底端抵接在所述抵接部的侧面和所述底角件的内端面上。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边缘设有肋板,所述肋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优选地,所述支撑管包括封头连接段和过渡连接段,所述过渡连接段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该过渡连接段的底端与所述底角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呈弧形,该过渡连接段顺应所述支撑板外侧边缘的弧度弯曲;所述封头连接段连接在所述过渡连接段的顶端,向外超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与所述封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封头连接段朝向所述封头的表面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边缘呈弧形,且与所述封头的外表面连接。优选地,所述筒体上绕设有加热管和加强圈,所述加热管和所述加强圈沿所述筒体的轴线间隔布置,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加强圈的外侧;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表面上的连接组件和过渡组件,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过渡组件固定在该筒体上;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槽钢、第二连接槽钢以及第三连接槽钢,所述过渡组件包括第一过渡槽钢和第二过渡槽钢;所述第一过渡槽钢对应所述加热管设置,该第一过渡槽钢沿所述筒体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加热管由所述第一过渡槽钢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二过渡槽钢对应所述加强圈设置,该第二过渡槽钢沿所述筒体的周向延伸,以使所述加强圈由所述第二过渡槽钢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钢、所述第二连接槽钢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槽钢均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槽钢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槽钢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槽钢的一端连接在该第一过渡槽钢的内侧,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槽钢的外侧,所述第三连接槽钢连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槽钢的内侧。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槽钢外侧端面的面积大于其内侧端面的面积。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固定在所述封头和所述筒体的表面,该垫板包括第一垫板段、第二垫板段以及第三垫板段;所述第一垫板段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封头上,所述第一垫板段的第二端顺应所述封头外表面的弧度,经由所述封头及所述筒体的连接处,并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加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二垫板段由所述加热管的内侧,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加强圈的外侧;所述第三垫板段由所述加强圈的内侧,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朝向该筒体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一垫板段上,所述第二连接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二垫板段上,所述第三连接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三垫板段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垫板段包括相连接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由该第一垫板段的第一端沿所述封头外表面的弧度延伸至所述封头和所述筒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分段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并沿该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垫板段的第一端呈圆盘状,所述第一分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分段的宽度,所述第二分段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垫板段的宽度相同。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中,端框的各底角件处均设有支撑单元,以对罐体进行支撑。在支撑单元中,支撑板位于封头与筒体的连接处,以对封头及筒体进行支撑,并将筒体的承载应力传递至底角件;支撑管能够对封头进行支撑,并将封头的承载应力传递至底角件,从而使底角件处水平方向上的应力达到平衡,保证支撑单元在靠近封头处稳定地支撑罐体,以增大筒体下方的自由空间,使其有足够的位置布置罐体上的功能模块,确保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功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中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中支撑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及过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实施例中第一垫板段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11、罐体;111、筒体;112、封头;12、端框;13、底角件;14、加热管;15、加强圈;2、支撑单元;21、支撑板;211、连接部;212、突出部;213、抵接部;214、肋板;215、减重孔;22、支撑管;221、封头连接段;2211、缺口;222、过渡连接段;223、封板;23、连接组件;231、第一连接槽钢;232、第二连接槽钢;233、第三连接槽钢;24、过渡组件;241、第一过渡槽钢;242、第二过渡槽钢;25、加强板;26、垫板;261、第一垫板段;2611、第一分段;2612、第二分段;262、第二垫板段;263、第三垫板段;27、加强盒。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和设置在所述罐体两端的端框,所述端框的两底角处均设有底角件,所述罐体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筒体两端的封头,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向外超出所述端框,所述端框的各底角处均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罐体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n支撑板,其底部与所述底角件连接,并由所述底角件处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罐体的外表面;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沿所述罐体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封头和所述筒体连接,该支撑板的宽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渐缩的趋势;/n支撑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外侧,并沿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延伸;所述支撑管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角件上,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向外超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固定在所述封头的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和设置在所述罐体两端的端框,所述端框的两底角处均设有底角件,所述罐体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筒体两端的封头,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向外超出所述端框,所述端框的各底角处均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罐体的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支撑板,其底部与所述底角件连接,并由所述底角件处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罐体的外表面;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沿所述罐体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封头和所述筒体连接,该支撑板的宽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渐缩的趋势;
支撑管,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外侧,并沿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延伸;所述支撑管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角件上,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向外超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固定在所述封头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具有一用于与所述底角件顶面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边缘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侧面与所述底角件的外端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侧面与所述底角件的内端面相平齐,所述支撑管的底端抵接在所述抵接部的侧面和所述底角件的内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边缘设有肋板,所述肋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包括封头连接段和过渡连接段,所述过渡连接段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该过渡连接段的底端与所述底角件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边缘呈弧形,该过渡连接段顺应所述支撑板外侧边缘的弧度弯曲;所述封头连接段连接在所述过渡连接段的顶端,向外超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边缘,并与所述封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连接段朝向所述封头的表面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边缘呈弧形,且与所述封头的外表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上绕设有加热管和加强圈,所述加热管和所述加强圈沿所述筒体的轴线间隔布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红军李琅孟庆国申凡晶陆钧成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