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370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头部固定装置、气枕、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依次设置在床体上,床体上设置有趟板和控制装置,头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卡板、第二弧形卡板、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挡板,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分别设置在趟板上部分,挡板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的上端的趟板上;通过构建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可以减少患儿躯体的活动,降低患儿检查和手术的风险,较少医护人员工作数量,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并且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均为可调节的结构,可以适用不同身高和形体的患儿。

A fixed bed for bronchoscop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
技术介绍
随着儿童疾病谱的变迁,儿童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病例逐年增多,常规的药物治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儿童支气管镜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病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由于儿童配合性差,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医院支气管镜术采用的是局麻+镇静的复合麻醉手段,这种方式在术中患儿虽然能够达到镇静的作用,但仍有频繁、剧烈的躁动,以往均是由助手和护士2-3人协助固定,浪费了很大人力资源,但仍然效果不佳,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患儿驱干和四肢扭动,头部剧烈晃动等情况的发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这对支气管镜诊断性和治疗性检查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能够给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儿童支气管镜诊疗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进行充分的调研后发现目前国内外无支气管镜术固定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医疗临床中没有相应的支气管镜术固定装置导致手术难度增加和手术风险增加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本技术通过构建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可以减少躯体的活动,降低患者检查和手术的风险,较少医护人员工作数量,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增加检查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包括床体、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下肢固定装置和气枕,头部固定装置、气枕、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依次设置在床体上;床体上设置有趟板和控制装置;r>头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卡板、第二弧形卡板、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和挡板,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分别设置在趟板上部分,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之间,挡板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的上端的趟板上;第一弧形卡板包括第一弧形卡板主体、第一滑槽和第一电动推杆,趟板上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电动推杆设置在趟板下端并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一弧形卡板主体连接;第一弧形卡板主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第二弧形卡板与第一弧形卡板结构相同;趟板上端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电动推杆设置在趟板下端并穿过第二滑槽与挡板连接;胸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弧形夹板和第二弧形夹板,第一弧形夹板和第二弧形夹板分别设置在头部固定装置下端的趟板上;第一弧形夹板包括第一弧形夹板主体、第三滑槽和第三电动推杆,趟板中部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电动推杆设置在趟板下端并穿过第三滑槽与第一弧形夹板主体连接;第一弧形夹板主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第二弧形夹板与第一弧形夹板结构相同;气枕上设置有加压阀;上肢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上肢固定装置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第一上肢固定装置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设置在胸部固定装置下端的趟板上;第一上肢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卡环和第一滑道,第一卡环设置在第一滑道上;第二上肢固定装置与第一上肢固定装置结构相同;下肢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下肢固定装置、第二下肢固定装置和第三固定带,第一下肢固定装置和第二下肢固定装置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下端的趟板上,第三固定带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于下肢固定装置之间;第一下肢固定装置包括第二卡环和第二滑道,第二卡环设置在第二滑道上;第一下肢固定装置与第二下肢固定装置结构相同;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和第三电动推杆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过程:手术前,医护人员将一次性衬布分别套置到第一弧形卡板、第二弧形卡板、挡板、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上,然后患儿趟在床体上,患儿的脖子趟置在气枕上,医护人员通过加压阀增加气枕内部气体的填充量,使患儿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通过控制装置调节第二电动推杆的伸出量,使挡板与患儿头部接触,通过控制装置调节第一电动推杆的伸出量,进而带动第一弧形卡板主体沿着第一滑槽运动直至贴合到患儿的头部,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感受到第一弧形卡板主体和患儿的头部之间的压力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将会给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就会使第一电动推杆停止伸出,第一固定带固定在患儿的下颚处,第二固定带固定在患儿的额头处,通过控制装置调节第三电动推杆的伸出量,第一弧形夹板主体就会沿着第三滑槽滑动最终接触到患儿的胸部,当第二压力传感器感受到第一弧形夹板主体和患儿的胸部之间的压力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第二压力传感器将会给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就会使第三电动推杆停止伸出,患儿的上肢固定在第一卡环内部,第一卡环可以在第一滑道内前后滑动,用以适用不同上肢长度的患儿,患儿的下肢固定在第二卡环内部,第二卡环可以在第二滑道内前后滑动,用以适用不同下肢长度的患儿,第三固定带可以使患儿的腿部牢牢地固定在趟板上,更加的保险,头部固定装置和胸部固定装置3均采用电动推杆来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体型的患儿,减少了患儿躯体的活动,降低患儿检查和手术的风险,较少医护人员工作数量,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增加检查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填补了我过这一领域的空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成本低廉,通过构建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可以减少患儿躯体的活动,降低患儿检查和手术的风险,较少医护人员工作数量,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并且头部固定装置、胸部固定装置、上肢固定装置和下肢固定装置均为可调节的结构,可以使用不同身高和形体的患儿,增加检查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填补了我过这一领域的空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包括床体1、头部固定装置2、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下肢固定装置5和气枕6,头部固定装置2、气枕6、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和下肢固定装置5依次设置在床体1上;床体1上设置有趟板10和控制装置11;头部固定装置2包括第一弧形卡板20、第二弧形卡板21、第一固定带22、第二固定带23和挡板24,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分别设置在趟板10上部分,第一固定带22和第二固定带23分别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之间,挡板24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的上端的趟板10上;第一弧形卡板20包括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第一滑槽201和第一电动推杆202,趟板10上设置有第一滑槽201,第一电动推杆202设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过第一滑槽201与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连接;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压力传感器2000,第一压力传感器2000与控制装置11连接;第二弧形卡板21与第一弧形卡板20结构相同;趟板10上端设置有第二滑槽240,第二电动推杆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头部固定装置(2)、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下肢固定装置(5)和气枕(6),头部固定装置(2)、气枕(6)、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和下肢固定装置(5)依次设置在床体(1)上;/n床体(1)上设置有趟板(10)和控制装置(11);/n所述头部固定装置(2)包括第一弧形卡板(20)、第二弧形卡板(21)、第一固定带(22)、第二固定带(23)和挡板(24),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分别设置在趟板(10)上部分,第一固定带(22)和第二固定带(23)分别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之间,挡板(24)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的上端的趟板(10)上;/n胸部固定装置(3)包括第一弧形夹板(30)和第二弧形夹板(31),第一弧形夹板(30)和第二弧形夹板(31)分别设置在头部固定装置(2)下端的趟板(10)上;/n上肢固定装置(4)包括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41),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41)设置在胸部固定装置(3)下端的趟板(10)上;/n下肢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下肢固定装置(50)、第二下肢固定装置(51)和第三固定带(52),第一下肢固定装置(50)和第二下肢固定装置(51)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4)下端的趟板(10)上,第三固定带(52)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4)于下肢固定装置(5)之间;/n所述第一弧形卡板(20)包括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第一滑槽(201)和第一电动推杆(202),趟板(10)上设置有第一滑槽(201),第一电动推杆(202)设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过第一滑槽(201)与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连接;/n所述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上设置有数个第一压力传感器(2000),第一压力传感器(2000)与控制装置(11)连接;/n第二弧形卡板(21)与第一弧形卡板(20)结构相同;/n趟板(10)上端设置有第二滑槽(240),第二电动推杆(241)设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过第二滑槽(240)与挡板(24)连接;/n所述第一弧形夹板(30)包括第一弧形夹板主体(300)、第三滑槽(301)和第三电动推杆(302),趟板(10)中部开设有第三滑槽(301),第三电动推杆(302)设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过第三滑槽(301)与第一弧形夹板主体(300)连接;/n第一弧形夹板主体(30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压力传感器(3000),第二压力传感器(3000)与控制装置(11)连接;/n第二弧形夹板(31)与第一弧形夹板(30)结构相同;/n气枕(6)上设置有加压阀(60);/n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包括第一卡环(400)和第一滑道(401),第一卡环(400)设置在第一滑道(401)上;/n第二上肢固定装置(41)与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结构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气管镜术固定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头部固定装置(2)、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下肢固定装置(5)和气枕(6),头部固定装置(2)、气枕(6)、胸部固定装置(3)、上肢固定装置(4)和下肢固定装置(5)依次设置在床体(1)上;
床体(1)上设置有趟板(10)和控制装置(11);
所述头部固定装置(2)包括第一弧形卡板(20)、第二弧形卡板(21)、第一固定带(22)、第二固定带(23)和挡板(24),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分别设置在趟板(10)上部分,第一固定带(22)和第二固定带(23)分别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之间,挡板(24)设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的上端的趟板(10)上;
胸部固定装置(3)包括第一弧形夹板(30)和第二弧形夹板(31),第一弧形夹板(30)和第二弧形夹板(31)分别设置在头部固定装置(2)下端的趟板(10)上;
上肢固定装置(4)包括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41),第一上肢固定装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装置(41)设置在胸部固定装置(3)下端的趟板(10)上;
下肢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下肢固定装置(50)、第二下肢固定装置(51)和第三固定带(52),第一下肢固定装置(50)和第二下肢固定装置(51)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4)下端的趟板(10)上,第三固定带(52)设置在上肢固定装置(4)于下肢固定装置(5)之间;
所述第一弧形卡板(20)包括第一弧形卡板主体(200)、第一滑槽(201)和第一电动推杆(202),趟板(10)上设置有第一滑槽(201),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君孟繁峥张俐李德丽李春艳高曼王丽娜乔牵王会丰李学青吕美慧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