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264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关于参照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及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与参照面相互垂直。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能够改善节点处的受力情况,避免对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

A support system and front pool of circulating water pump ho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
本技术涉及支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
技术介绍
在发电厂的循环水泵房前池中,由于循环水泵房前池的墙壁较高,两侧墙壁的土压力较大,必须通过支撑结构以支撑侧壁的土墙。传统的喇叭形循环水泵房前池一般采用内支撑结构,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支撑梁柱太多还会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当循环水泵房前池的两侧壁互相平行时,水流对两侧壁的压力很大,且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该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能够改善节点处的受力情况,避免对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以经过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关于所述参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及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相互垂直。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成锐角γ,其中γ的取值范围为0°<γ≤10°,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5°≤β≤10°。优选的,所述内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个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均与若干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若干所述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墙包括第一墙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一扶墙,所述第二挡墙包括第二墙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二扶墙,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墙还包括第一墙踵板,所述第一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挡墙还均包括第二墙踵板,所述第二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侧。优选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为等厚的竖直板,所述第一扶墙和所述第二扶墙均为倾斜结构,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在与所述第一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在与所述第二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其中δ的取值范围为80°≤δ≤85°。优选的,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一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二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挡墙结构和所述底板为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优选的,还包括垫层,所述垫层铺设于所述底板下,所述垫层是素混凝土垫层。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体系。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对前池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行支撑,增强了自身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的内支撑结构大幅度减少了其内部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立柱的数量,有利于循环水泵房进水,确保水流不受阻力影响,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水流态无影响,提高循环水泵房的取水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关于经过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由此从进水箱涵进入前池的水分散,由此减小了水对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的压力,便于水的流动。同时,由于第一支撑梁与参照面垂直,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固第一支撑梁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为斜交状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压力一部分传递至第一支撑梁上,一部分传递给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传递到第一支撑梁上的压力与梁柱体系自身产生的内力形成对梁柱体系的稳定有利的合力;传递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上的压力,使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产生内压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挡墙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充分利用了挡墙结构中设置的底板、墙板及扶墙,增强了自身稳定性,同时发挥了扶壁式挡墙的优点,可以减小泵房前池侧壁的厚度,节省工程量;另一方面本技术支撑体系中的内支撑结构发挥了内撑体系结构的特点,可以减小挡墙的墙踵板外挑长度,大幅度的减少扶壁式挡墙工程量和基坑开挖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循环水泵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挡墙结构,2、内支撑结构,3、底板,4、垫层,5、进水箱涵,6、前池,7、循环水泵房;11、第一挡墙,12、第二挡墙,21、第一支撑梁,22、第二支撑梁,23、立柱;111、第一墙板,112、第一扶墙,113、第一墙踵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如图1所示,一种循环水泵房7系统,包括进水箱涵5、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泵房7前池6、本技术所述的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7。循环水泵房7前池6用于连通引渠的进水箱涵5及循环水泵房7、并使水流平稳且均匀地流向水泵,为水泵提供良好的吸水环境;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支撑体系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侧壁的土墙。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7前池6,包括挡墙结构1,挡墙结构1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11、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12以及位于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底部的底板3,以经过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本实施例针对的是池底为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以经过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关于所述参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n及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相互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以经过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关于所述参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
及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成锐角γ,其中γ的取值范围为0°<γ≤10°,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5°≤β≤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个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均与若干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若干所述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包括第一墙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一扶墙,所述第二挡墙包括第二墙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二扶墙,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
所述第一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贺廖泽球任灏刘东华元国凯陈超华杨敏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