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启式顶罩,包括由端板、侧板、顶板和底板围合形成的顶罩外壳,于顶罩外壳的内腔中分别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将内腔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于后端板上设置顶罩出风口,于两侧板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于底板上开设第二进风口、电机出风口和电机进风口,于底板上固接挡雨台,于挡雨台和第二导风板之间设置加强筋板,于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顶罩出风口处均设置钢板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导风板和钢板网,避免了传统的曲型风道设计及消音棉和百叶窗的组合结构,钢板网能减小进出风口的涡流,从而降低进出风口的噪声,相较传统的电机顶罩,体积更小,耗材更少,且消噪能力和通风能力更为良好。
A kind of open top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启式顶罩
本技术涉及工业高压电机散热及消音
,尤其是一种开启式顶罩。
技术介绍
标准GB/T10069中对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有着明确规定,电机的噪声包括:电磁噪声、机械噪声和通风噪声,在这几种噪声中,通风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显著,要想降低电机的整体噪声必须要解决好电机通风噪声的消音问题,而作为电机风道进出口的顶罩,其结构设计对能否降低噪声有重要影响。如图1所示,减少噪声的传统技术是在顶罩上面贴消音棉,内部设计很多曲路,这种结构虽然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但使得电机的通风效果也大幅下降,且消音棉长时间使用也会失效,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这种电机的通风能力较低,为满足通风要求,设备体积通常远超普通电机,浪费成本,不符合节能减排、降低消耗的绿色环保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开启式顶罩,通过导风板完成风向引导,结构内部无需设置复杂的曲型回路,于多个通风口设置钢板网,避免了传统的消音棉与百叶窗的组合结构,在降低噪声的同时提高电机顶罩的通风能力。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开启式顶罩,包括由端板、侧板、顶板和底板围合形成的顶罩外壳,于顶罩外壳的内腔中分别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剖面为折线结构,第二导风板的一端连接底板,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连接后端板,第二导风板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抵接,第二导风板将内腔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于出风腔一侧、在后端板上设置顶罩出风口,于进风腔一侧、在两侧板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于出风腔一侧、在底板上开设电机出风口,于进风腔一侧、在底板上分别开设第二进风口和电机进风口,于第二进风口和电机进风口之间、在底板上固接挡雨台,于底板的中部、在挡雨台和第二导风板之间设置加强筋板,于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顶罩出风口处均设置钢板网。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于顶板的四角分别设置吊攀;顶板由两块钢板焊接形成“人”字形结构;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前端板固接,另一端于顶板固接,第一导风板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固接;第二导风板由三块钢板焊接形成带折弯的一体式结构;于底板的外沿均布若干个固定螺钉;加强筋板的上端固接于第二导风板的下表面,加强筋板与第二导风板垂直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导风板分隔开进风道和出风道,避免了传统结构中的曲型风道设计,节约材料且通风效果更为良好;使用钢板网代替消音棉和百叶窗的组合结构,避免了消音棉和百叶窗对通风能力的影响,且钢板网较消音棉更为耐用,无需因老化而频繁更换,钢板网的结构能减小进出风口的涡流,从而降低进出风口的噪声,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通风能力并缩小了电机体积。相较传统的电机顶罩,耗材更少,且消噪能力和通风能力更为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外罩内部的曲型回路结构图。图2为现有外罩的百叶窗通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5为图4的侧视图。图6为图4的俯视图。其中:1、端板;2、第一导风板;3、第二导风板;4、第一进风口;5、挡雨台;6、吊攀;7、顶罩出风口;8、顶板;9、加强筋板;10、侧板;11、电机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固定螺钉;14、电机进风口;15、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本技术包括由端板1、侧板10、顶板8和底板15围合形成的顶罩外壳,于顶罩外壳的内腔中分别设置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第二导风板3的剖面为折线结构,第二导风板3的一端连接底板15,第二导风板3的另一端连接后端板1,第二导风板3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10抵接,第二导风板3将内腔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于出风腔一侧、在后端板1上设置顶罩出风口7,于进风腔一侧、在两侧板10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4,于出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开设电机出风口11,于进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分别开设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于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之间、在底板15上固接挡雨台5,于底板15的中部、在挡雨台5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设置加强筋板9,于第一进风口4、第二进风口12和顶罩出风口7处均设置钢板网。于顶板8的四角分别设置吊攀6,顶板8由两块钢板焊接形成“人”字形结构,第一导风板2的一端与前端板1固接,另一端于顶板8固接,第一导风板2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10固接,第二导风板3由三块钢板焊接形成带折弯的一体式结构,于底板15的外沿均布若干个固定螺钉13,加强筋板9的上端固接于第二导风板3的下表面,加强筋板9与第二导风板3垂直设置。本技术的具体装配和工作过程如下:端板1为钢板整体下料制成,用于加强顶罩的强度。第一导风板2也为钢板整体下料制成,用于增加顶罩端板1与顶板8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能减小电机出风口11处的涡流,减小风摩损耗。第二导风板3由三块钢板拼合并焊接形成,第二导风板3可以增加顶罩内部的强度,减小第一进风口4、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处的进风涡流,因而减小进风噪声,同时第二导风板3也能将进风道和出风道分隔开,无需再采用传统结构中复杂的曲型回路,极大地简化了顶罩的内部结构和制作成本。钢板网均由钢板经冲压、拉伸形成,安装于第一进风口4、第二进风口12和顶罩出风口7处,其中第二进风口12对称分布在底板15的两侧,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数量和位置的调整。本实施例中用1毫米的厚钢板网替代了传统的百叶窗结构,钢板网相较百叶窗结构风阻大幅下降且进风量大幅增加,此外钢板网相较百叶窗的结构更加简单,生产成本更低但通风效果更为良好。挡雨台5增加了顶罩中部的支撑强度,且可以防止雨水进入电机内部,雨水可以从侧板10上的钢板网中排出。本实施例中吊攀6共有4个,用于顶罩的平稳起吊,相较传统的两侧起吊结构,这种结构的起吊过程更加稳定,且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吊攀6的数量和位置。顶板8通过两块钢板焊接形成,“人”字形结构可以防止顶板积水,两块钢板的夹角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一般为150°~170°。加强筋板9用于增加顶罩中部的强度,侧板10用于支撑顶罩主体,底板15位钢板整体下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在底板15上开设8个用于安装电机箱体的安装孔,并通过固定螺钉13紧固。当电机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和第二进风口12均匀进入进风腔,来自多个方向的气流于进风腔内汇合并通过电机进风口14流入外接电机,气流在电机内换热升温后自电机出风口11流出并进入出风腔,在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的引导下,自顶罩出风口7流出,整个通风过程流畅均衡,同时通风涡流不断被减弱,大幅降低了通风噪声,本顶罩安装的钢板网最大间隙为12.5毫米,顶罩整体可以满足电机IP23的防护等级,同时具有散热、通风、降噪和保护的功能。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启式顶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端板(1)、侧板(10)、顶板(8)和底板(15)围合形成的顶罩外壳,于所述顶罩外壳的内腔中分别设置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所述第二导风板(3)的剖面为折线结构,第二导风板(3)的一端连接底板(15),第二导风板(3)的另一端连接后端板(1),所述第二导风板(3)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10)抵接,所述第二导风板(3)将内腔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于出风腔一侧、在所述后端板(1)上设置顶罩出风口(7),于进风腔一侧、在两侧板(10)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4),于出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开设电机出风口(11),于进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分别开设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于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之间、在底板(15)上固接挡雨台(5),于底板(15)的中部、在所述挡雨台(5)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设置加强筋板(9),于第一进风口(4)、第二进风口(12)和顶罩出风口(7)处均设置钢板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启式顶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端板(1)、侧板(10)、顶板(8)和底板(15)围合形成的顶罩外壳,于所述顶罩外壳的内腔中分别设置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所述第二导风板(3)的剖面为折线结构,第二导风板(3)的一端连接底板(15),第二导风板(3)的另一端连接后端板(1),所述第二导风板(3)的两侧还分别与同侧侧板(10)抵接,所述第二导风板(3)将内腔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于出风腔一侧、在所述后端板(1)上设置顶罩出风口(7),于进风腔一侧、在两侧板(10)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4),于出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开设电机出风口(11),于进风腔一侧、在底板(15)上分别开设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于第二进风口(12)和电机进风口(14)之间、在底板(15)上固接挡雨台(5),于底板(15)的中部、在所述挡雨台(5)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设置加强筋板(9),于第一进风口(4)、第二进风口(12)和顶罩出风口(7)处均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鹏,华琪伟,邓达奇,张宏玺,
申请(专利权)人:雷勃电气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