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640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19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接结构,包括具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转接件、具备阻挡部的容纳孔及固定件,通过以上三者配合,第一限位部与阻挡部配合阻挡转接件脱离容纳孔,固定件从容纳孔的孔口进入并与第二限位部配合阻挡第一限位部脱离阻挡部,通过单个开口即可实现转接功能的技术方案,达到了提高部件表面平整性的技术效果。

A transf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接元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生产制造或维修过程中,往往需要在一个部件上开孔设置转接结构,并通过这种转接结构连接至另外一个部件,以达到扩展功能的目的。传统技术中,在一个部件上开孔设置转接结构往往至少需要开两个孔,一个孔用于插入转接件,另一个孔与第一个孔连通并用于插入固定件以将转接件固定,这样往往会破坏部件表面的平整性。因此期望能够提供一种提高部件表面平整性的转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结构,包括连接件、转接件及固定件,所述转接件具备功能部、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功能部具备轴线,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功能部连接且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功能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功能部的周向上相互错开;所述连接件具备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具有进口端、通过区域以及阻挡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通过所述通过区域,所述阻挡部能够阻止所述第一限位部离开所述容纳孔;所述第一限位部由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通过区域后能够围绕所述轴线转动至所述阻挡部背离所述进口端的一侧;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轮廓与所述通过区域的轮廓在周向上发生干涉并阻止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通过区域内发生周向转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干涉所述第二限位部并阻止所述转接件发生周向转动;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通过区域发生干涉,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发生干涉。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阻挡部具备背离所述进口端的阻挡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阻挡面配合阻止所述转接件离开所述容纳孔。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与所述功能部配合的第一贯通孔,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功能部插入并伸出所述第一贯通孔。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还包括转接配合件,所述转接配合件包括抵接部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功能部具备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对应的第一连接配合结构;所述抵接部开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功能部依次插入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及所述固定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件配合阻止所述抵接部沿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阻止所述固定件沿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当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件配合阻止所述抵接部沿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进口端相互抵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为螺纹配合结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一体设置形成限位盖,所述限位盖设置于所述功能部的一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阻挡部延伸至所述进口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限位盖的周向轮廓与所述通过区域的周向轮廓一致。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限位盖及所述通过区域的周向轮廓均设置为长方形。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具备背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外表面,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固定外表面与所述进口端相互平齐。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具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转接件、具备阻挡部的容纳孔及固定件三者配合,第一限位部与阻挡部配合阻挡转接件脱离容纳孔,固定件从容纳孔的孔口进入并与第二限位部配合阻挡第一限位部脱离阻挡部,通过单个开口即可实现转接功能的技术方案,达到了提高部件表面平整性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转接件及固定件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转接件及固定件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转接件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转接件与连接件配合固定后的背面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转接件、固定件及转接配合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件、2-转接件、3-固定件、4-转接配合件、10-容纳孔、20-功能部、22-第一限位部、24-第二限位部、26-限位盖、40-抵接部、42-第一连接结构、100-进口端、102-通过区域、104-阻挡部、30-第一固定部、32-第二固定部、200-第一连接配合结构、300-第一贯通孔、302-固定外表面、400-第二贯通孔、1040-阻挡面、a-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接结构,图1所示为一种实施例,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了便于施工的目的已经过工程优化,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方式;图1所示的实施例包括连接件1、转接件2和固定件3,转接件2具备功能部20、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图1所示的功能部20具备螺纹并可以与其他结构相连,也可以设计为具备卡榫、挂钩等其他结构;功能部20具备轴线a,第一限位部22、第二限位部24均与功能部20连接且沿垂直于轴线a的方向凸出于功能部20,图1所示的功能部20设置为圆柱形,也可以设置为三棱柱等其他形状,能够使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4均凸出于其表面并在功能部20的周向上错开即可,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一体化设置形成限位盖26,限位盖26较短的一边即为第一限位部22,较长的一边即为第二限位部24,也可以将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分别设置,能够彼此周向错开即可。连接主体可以是钢管,也可以是天花板等不易于将手或工具伸至另一侧的物体,能够在其上固定连接件1即可,或者通过开设容纳孔10以形成连接件1等,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连接件1具备容纳孔10,容纳孔10具备进口端100、通过区域102以及阻挡部104,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区域102为由容纳孔10内部及各部件的表面所包围的空间,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区域102就为阻挡部104的表面所限制,通过区域102的周向尺寸与限位盖26的周向尺寸一致,也可以设置为不一致,只要能够允许第一限位部22通过并围绕轴线a转动以到达第一限位部22背离进口端100的一侧即可,这样阻挡部104即可阻挡第一限位部22离开容纳孔10,进而起到在预设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转接件、固定件及连接主体,其中:/n所述转接件具备功能部、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功能部具备轴线,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功能部连接且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功能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功能部的周向上相互错开;/n所述转接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连接主体上,所述连接件具备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具有进口端、通过区域以及阻挡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由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通过区域,所述阻挡部能够阻止所述第一限位部离开所述容纳孔;/n所述第一限位部由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通过区域后能够围绕所述轴线转动至所述阻挡部背离所述进口端的一侧;/n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轮廓与所述通过区域的轮廓在周向上发生干涉并阻止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通过区域内发生周向转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干涉所述第二限位部并阻止所述转接件发生周向转动;/n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通过区域在周向上发生干涉,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周向上发生干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转接件、固定件及连接主体,其中:
所述转接件具备功能部、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功能部具备轴线,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功能部连接且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功能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功能部的周向上相互错开;
所述转接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连接主体上,所述连接件具备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具有进口端、通过区域以及阻挡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由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通过区域,所述阻挡部能够阻止所述第一限位部离开所述容纳孔;
所述第一限位部由所述进口端通过所述通过区域后能够围绕所述轴线转动至所述阻挡部背离所述进口端的一侧;
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轮廓与所述通过区域的轮廓在周向上发生干涉并阻止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通过区域内发生周向转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干涉所述第二限位部并阻止所述转接件发生周向转动;
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通过区域在周向上发生干涉,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周向上发生干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具备背离所述进口端的阻挡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阻挡面配合阻止所述转接件离开所述容纳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与所述功能部配合的第一贯通孔,当所述第一固定部由所述进口端插入所述通过区域时,所述功能部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政卜祥显唐潮刘辉璋王保强
申请(专利权)人: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格诺建筑系统南通有限公司多维绿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沈阳多维格诺建筑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多维艾斯特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