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及其工作和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0428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及其工作和制作方法,该集热器包括中空板、上集管组件、下集管组件和保温板。所述中空板为自带流体通道的吸热板,其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具有并列的、可通过工质的流体通道;所述上集管组件和下集管组件由侧面带孔的上干管和下干管,以及插入上干管和下干管侧面的孔的若干立管构造而成;所述中空板的上下端口与上集管组件以及下集管组件之间采用灌封胶粘接的方法结合到一起形成管板式吸热板,工质自下集管组件进入中空板的流体通道并从上集管组件流出;所述保温板粘贴在所述中空板的背阴面。

A hollow flat solar collector and its work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及其工作和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及其工作和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太阳能集热器是一种吸收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介质的装置,其是各种太阳能热利用装置的关键部分。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是太阳集热器中一种最基本的类型,其采用吸热板和流体通道结合的原理,通过表面涂有吸收层的吸热板吸收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并传递给板上布置的流体通道内的工质,吸热后的工质带着有用的热能传递到储热系统中。此类集热器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但存在表面热损大,集热效率低的问题。为解决集热器表面热损大,集热效率低的问题,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314557A的专利,提供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主要由软膜和背板构成,软膜设于背板的外侧面上,用于吸收太阳能;软膜与背板的外侧面之间设有间隙,传热工质在该间隙内形成水膜,从而增大有效集热面积,降低表面热损,提高了集热效率。上述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提高了集热性能,而且结构更加简单,将是一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但是上述专利还存在以下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中空板(1)、上集管组件(2)、下集管组件(3)和保温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板(1)为自带流体通道的吸热板,其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具有并列的、可通过工质的流体通道;所述上集管组件(2)和下集管组件(3)由侧面带孔的上干管和下干管(6),以及插入上干管和下干管(6)侧面的孔的若干立管构造而成;所述中空板(1)的上下端口与上集管组件(2)以及下集管组件(3)之间采用灌封胶(4)粘接的方法结合到一起形成管板式吸热板,工质自下集管组件(3)进入中空板(1)的流体通道并从上集管组件(2)流出;所述保温板(5)粘贴在所述中空板(1)的背阴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中空板(1)、上集管组件(2)、下集管组件(3)和保温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板(1)为自带流体通道的吸热板,其为空心结构,且其内部具有并列的、可通过工质的流体通道;所述上集管组件(2)和下集管组件(3)由侧面带孔的上干管和下干管(6),以及插入上干管和下干管(6)侧面的孔的若干立管构造而成;所述中空板(1)的上下端口与上集管组件(2)以及下集管组件(3)之间采用灌封胶(4)粘接的方法结合到一起形成管板式吸热板,工质自下集管组件(3)进入中空板(1)的流体通道并从上集管组件(2)流出;所述保温板(5)粘贴在所述中空板(1)的背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板(1)选用深色板材,或者选用透明板材并在其朝阳面涂覆对板材无腐蚀性的深色涂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板(1)为透明聚碳酸酯中空板,且其朝阳面涂覆有对其无腐蚀性的黑色涂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中空板(1)的朝阳面覆盖透明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上集管组件(2)与下集管组件(3)的构造及材料完全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固化后的灌封胶(4)在管板间的粘接部位形成固体状的胶合带,且其将中空板(1)端的孔槽和立管,以及上干管与下干管(6)的侧面的孔道包裹并粘接为一体,实现上集管组件(2)、下集管组件(3)与中空板(1)的粘接与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板(5)为像素海绵保温板。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中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空板(1)的朝阳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并转换成热能,工质从下集管组件(3)进入中空板(1)并在中空板(1)的流体通道内吸收中空板(1)表面传递的热能,吸热后的工质从上集管组件(2)流出;其中,工质带走的热流量,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cmρmqv(to-ti)=αEsA-h(tc-ta)A
式中:to为传热介质从流体通道流出时的温度,单位为K;ti为传热介质进入流体通道时的温度,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卫堂徐微微马承伟程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