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包括分解炉外壳体、废气排出管道、三次风进风管道、生料下料管、燃煤管道、空气室、与空气室连通的高压风机进风管道、设置于空气室顶部的布风板,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风帽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并与空气室连通的风管、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与现有均匀布风沸腾式分解炉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燃料燃烧效率高,而且高压风机用量可降低20%,同时流化床阻力减小。
Fluidized bed with nonuniform air distribution and fluidized bed with nonuniform air distrib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均匀布风流化床、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沸腾式分解炉
,尤其是涉及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及采用该非均匀布风流化床的沸腾式分解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水泥生产线使用的沸腾式分解炉均采用均匀布风流化床,例如日本的MFC型分解炉。该分解炉的主要构造由空气室、风帽、燃料喷嘴、三次风进风管道、生料进料装置、废气出口管道和分解炉壳体组成,主要工作原理为通过高压风机(风压为10~13~18KPa)将空气鼓入分解炉的空气室,再通过风帽进入炉内,使由燃料喷嘴和生料入口进入的燃料和生料形成沸腾层,在沸腾层内一边进行燃烧,一边进行传热分解。其燃烧形式是介于层燃与悬浮燃烧之间的一种动态燃烧方式,当鼓入空气的流速超过固体燃料颗粒能够停留在流化床上的最低限度时,一些燃料粒子就会失去稳定性,并在气流中开始局部的起伏翻腾,形成沸腾燃烧状态,此时穿过流化床上固体燃料层的空气流速是决定沸腾燃烧效果的基本要素。如果流速过小,燃料颗粒的沸腾状态不能形成,或参与沸腾状态的颗粒量较少,持续时间不长,颗粒自重使其很快返回到流化床上,故采用均匀布风流化床需要过高的风压,通常为10到13~18KPa,但高压风机鼓入过多的冷风进入分解炉内会造成系统电耗热耗增加。在水泥生产中进入流化床的物料为多组分物料(燃煤、生料),采用均匀布风流化床往往会遇到小颗粒物料开始流化而大颗粒物料还尚未流化的现象,继续增加流化气速使大颗粒物料流化,但会导致小颗粒产生扬析以使还未完全反应便被带离流化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br>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包括布风板,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风帽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的风管、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进一步的,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26-35个/m2、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13-18个/m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包括分解炉外壳体,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上端的废气排出管道,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下部的三次风进风管道、生料下料管及燃煤管道,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下端的空气室、与空气室连通以供空气进入分解炉外壳体内的高压风机进风管道,设置于空气室顶部的布风板;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风帽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并与空气室连通的风管、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进一步的,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26-35个/m2、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13-18个/m2。与水泥生产线用现有均匀布风沸腾式分解炉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燃烧效率高;2、高压风机用风量小,与现有均匀布风沸腾式分解炉相比风量可降低20%;3、流化床通风阻力减小。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至1B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至3B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风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高压风机进风管道,2-空气室,3-布风板,4-风帽,5-三次风进风管道,6-分解炉外壳体,7-废气排出管道,8-生料下料管,9-燃煤管道,10-排渣口,11-中心区域,12-边缘区域,13-喷嘴,14-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阅图1A至1B,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分解炉外壳体6,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上端的废气排出管道7,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下部的三次风进风管道5、生料下料管8及燃煤管道9,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下端的空气室2、与空气室连通以供空气进入分解炉外壳体内的高压风机进风管道1、设置于空气室顶部的布风板3,前述部件为沸腾式分解炉的基本部件,在此不再详述。请参阅图2及图3A、3B,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呈圆形的布风板3、风帽4和排渣口10,在布风板3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3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10。具体为:布风板的中心区域呈圆形、其面积约占布风板总面积的2/3,在中心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26-35个/m2;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呈环形、其面积约占布风板总面积的1/3,在边缘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13-18个/m2。风帽4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并与空气室2连通的风管14、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13、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翻边的存在不但可以减少物料对风帽的磨损,而且可以防止喷嘴被物料堵塞。因布风板的中心区域有较大的通气量,位于中心区域的物料呈流化状态,反之边缘区域通气量较小,位于边缘区域的物料呈移动床状态。本实施例提出的流化床具有非均布的布风特点,使床内能产生强烈的回流和内循环流动现象,其内循环的流动方式有助于延长物料在床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生料分解率。同时由于布风板采用不同区域不同出风量的设计,使得物料不断在风量较高的中心区域被流化上升,而风量较低的边缘区域由于颗粒的堆积造成压力增加,这样就在低风量区和高风量区之间产生压力差,这一压力差作用推动颗粒不断从低风量区流向高风量区,从而形成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密相区内特有的颗粒内循环过程。在这种颗粒内循环流动作用下,使床内热量交换以加强燃烧效率,燃料进入流化床后,与床内物料混合并迅速被加热、着火,颗粒随内循环流动,使未燃尽物料能够良好混合,可延长物料在床内停留时间,燃烧更完全,燃料适应性广。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包括布风板,其特征在于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风帽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的风管、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包括布风板,其特征在于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为密集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为稀疏布置,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布置排渣口;风帽包括用于将风帽安装在布风板上的风管、套接在风管内的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凸出于风管的颈部沿周向设有多个喷嘴、端部呈封闭状并设有用于罩盖前述喷嘴的翻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布风流化床,其特征在于在布风板的中心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26-35个/m2、在布风板的边缘区域风帽布置数量为13-18个/m2。
3.一种非均匀布风流化床沸腾式分解装置,包括分解炉外壳体,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上端的废气排出管道,设置于分解炉外壳体下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隆,赵迎朝,代家聚,陈辉,李利平,潘玉峰,何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