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0285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其中虹吸排水结构包括水源井、集水井、虹吸管、排气阀、电动球阀、第一液位继电器、潜水泵、交流接触器、变频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虹吸管包括第一竖直段、连接段和第二竖直段,连接段包括由水源井至集水井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上升段、第一下降段、第二上升段和第二下降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球阀打开时,水源井和集水井内水位差较大,虹吸管内流量较大,积攒在虹吸管内向上突起部位的空气得以随同水流一起排到集水井内,通过间隔性的大流量供水,使得虹吸管内气体间隔性的排尽,保证了虹吸的高效进行。

Siphon drainag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虹吸井
,特别是涉及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虹吸井是指用虹吸管把多个水源井和集水井相连,从集水井中提水的井组。虹吸井具有能够增大取水范围,增大单井取水量,节省能源的优点。特别是在地下水低渗透区,虹吸井有明显的应用优势。虹吸井是靠大气压力将周边水源井的水集中到集水井内,对虹吸管路密闭性要求较高,但在长期运行中,管路中很难避免缓慢漏气。特别是虹吸井在抽取浅层地下水时,水中气体含量较高,当水从井内流入到虹吸管路中时,气压变小,会有气体缓慢释放出来,从而造成虹吸管路充气,降低抽水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虹吸井的抽水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水源井向集水井大流量间隔性供水,进而排出虹吸管路中的空气,保证虹吸井的持续高效稳定运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包括水源井、集水井和虹吸管,还包括排气阀、电动球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包括水源井、集水井和虹吸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阀、电动球阀、第一液位继电器、潜水泵、交流接触器、变频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n所述虹吸管包括第一竖直段、连接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位于所述水源井内,所述第二竖直段位于所述集水井内,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连接段包括由所述水源井至所述集水井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上升段、第一下降段、第二上升段和第二下降段,所述第一上升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下降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上升段与所述第一下降段的连接部设有排气口;/n所述排气阀固定于所述排气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排水结构,包括水源井、集水井和虹吸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阀、电动球阀、第一液位继电器、潜水泵、交流接触器、变频器和第二液位继电器;
所述虹吸管包括第一竖直段、连接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位于所述水源井内,所述第二竖直段位于所述集水井内,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连接段包括由所述水源井至所述集水井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上升段、第一下降段、第二上升段和第二下降段,所述第一上升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下降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上升段与所述第一下降段的连接部设有排气口;
所述排气阀固定于所述排气口处;
所述电动球阀固定于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的连接部;
所述电动球阀以排水线路的方式接到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上,所述第一液位继电器伸出的三根第一信号线伸到所述水源井内,三根所述第一信号线下端高度不同;
所述潜水泵设于所述集水井的井底,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处固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集水井外;
所述交流接触器与所述潜水泵电连接;
所述变频器与所述交流接触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伸出的三根第二信号线伸到所述集水井内,三根所述第二信号线下端高度不同,所述第二液位继电器与所述交流接触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固定于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深9m,所述水源井深7m,所述集水井与所述水源井的距离为4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飞刘敏崔尚进刘少玉聂振龙张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