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281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雨水收集池,包括弃流池、模块水池,在弃流池的中部设置有弃流池过滤网,弃流池过滤网将弃流池分为滤污区和沉淀区,其中,弃流池一端为进水口,进水口连接雨水进水管;弃流池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连接出水管,出水管连接模块水池,模块水池中均布蓄水格层,在蓄水格层的两端对称设置与之连通的检查井,在各检查井底部均设有排污泵;其中一检查井连接出水管,另一检查井底部设沉沙池,在靠近沉沙池一端的模块水池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能有效的将雨水进行收集、存储,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的广泛开展,雨水被留住或回渗地下,减少了排水量,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并且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A rainwater collec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收集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施工方法,具体的是一种雨水收集池及其施工方法,主要是适用于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广场及厂房区域的雨水收集利用,属于雨水收集利用

技术介绍
通常来说,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雨水收集池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基坑开挖、基坑支护、垫层施工、钢筋绑扎、支模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防水施工、基坑回填等),由于自身施工工艺的限制导致施工工期长,基坑开挖后暴露时间长,对基坑支护要求较高,施工中易发生基坑垮塌等安全事故,施工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由于结构及施工工艺的要求,对施工场地的条件有较高要求,由于自重较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钢筋混凝土水池被拉裂发生渗漏;抗震、抗裂性差,容易产生渗漏;混凝土结构一旦破坏,其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材料废弃后无法回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池面承受荷载低,无法二次利用;混凝土内部结构较粗糙容易附着杂质,容易滋生藻类、菌类,不利于保证水质稳定。因此,需研制一种能有效的将雨水进行收集、存储的模块水池施工方法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收集池,包括弃流池(1)、与弃流池(1)连接的模块水池(2),其特征在于:在弃流池(1)的中部设置有弃流池过滤网(11),弃流池过滤网(11)将弃流池(1)分为滤污区和沉淀区,其中,弃流池(1)一端为进水口,进水口连接雨水进水管(12);弃流池(1)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连接出水管(13),出水管(13)连接模块水池(2),模块水池(2)中均布蓄水格层,在蓄水格层的两端对称设置与之连通的检查井(21),在各检查井(21)底部均设置有排污泵(22);其中一检查井(21)连接出水管(13),另一检查井(21)的底部设置沉沙池(23),在靠近沉沙池(23)一端的模块水池(2)侧壁上开设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收集池,包括弃流池(1)、与弃流池(1)连接的模块水池(2),其特征在于:在弃流池(1)的中部设置有弃流池过滤网(11),弃流池过滤网(11)将弃流池(1)分为滤污区和沉淀区,其中,弃流池(1)一端为进水口,进水口连接雨水进水管(12);弃流池(1)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连接出水管(13),出水管(13)连接模块水池(2),模块水池(2)中均布蓄水格层,在蓄水格层的两端对称设置与之连通的检查井(21),在各检查井(21)底部均设置有排污泵(22);其中一检查井(21)连接出水管(13),另一检查井(21)的底部设置沉沙池(23),在靠近沉沙池(23)一端的模块水池(2)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连接溢流管(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池过滤网(11)为人工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在滤污区顶部设置有清理出口(14),在沉淀区顶部设置有检查口(15),且在沉淀区内还设置有弃流泵(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在模块水池(2)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向万军陈先豪杨跃文佟欣燃李聪柳成恒张伟李荣文杨京云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投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