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台、升降单元、塔身、软梯、加强支撑杆;底平台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固定有用于与拖车相连的牵引环,底平台上安装有4个车轮,底平台的侧面上固定有多个基础固定板,基础固定板上设有用于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固定的螺杆通孔;底平台上沿高度方向设有3‑30个升降单元,最上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塔身,塔身上设有横担,横担上安装有绝缘子;每一个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上固定有一软梯;当升降单元升起时,上下相邻的升降平台与升降平台由多个加强支撑杆固定连接,最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与底平台由多个加强支撑杆固定连接。该输电铁塔安装快速。
Emergency lifting transmiss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
技术介绍
当地震、雪灾等突发事件后,时有输电铁塔受损现象发生,导至不能正常供电。对受损的输电铁塔抢修需要时间,为了尽快恢复供电,则急需一种应急的输电铁塔来代替受损的输电铁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该输电铁塔安装快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台1、升降单元、塔身21、软梯25、加强支撑杆26;底平台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固定有用于与拖车相连的牵引环15,底平台1上安装有4个车轮5,底平台1的侧面上固定有多个基础固定板6,基础固定板6上设有用于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固定的螺杆通孔;底平台1上沿高度方向设有3-30个升降单元,最上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塔身21,塔身21上设有横担22,横担22上安装有绝缘子23;每一个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18上固定有一软梯25;当升降单元升起时,上下相邻的升降平台与升降平台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最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与底平台1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单元包括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升降平台18;前升降机构位于后升降机构的前侧,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升降平台18的底面上;所述后升降机构包括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后右下液压缸8、后上滑槽板9、后右上液压缸10、后右上滑块11、后右支撑滑杆12、后左支撑滑杆13、后左下液压缸16、后下滑槽板17、后左上液压缸19、后左上滑块20;第一个升降单元的后下滑槽板17固定在底平台1的上面后端部上,第二个升降单元之上的后下滑槽板17固定在相邻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的上面后端部上;后下滑槽板17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后下滑槽3,后下滑槽板17的上面开有滑口24,滑口24与后下滑槽3相连通;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均位于后下滑槽3内,后左下滑块2位于后右下滑块4的左侧,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上均固定有铰接板14,铰接板14的上部穿过滑口24,铰接板14的上部位于后下滑槽板17的上方,铰接板14的上部开有铰接孔;后右下液压缸8的活塞杆与后右下滑块4的右端连接,后左下液压缸16的活塞杆与后左下滑块2的左端连接;第一个升降单元的后右下液压缸8的缸体、后左下液压缸16的缸体分别固定在底平台1的上面后端部上,第二个升降单元之上的后右下液压缸8的缸体、后左下液压缸16的缸体分别固定在相邻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的上面后端部上;后上滑槽板9固定在所在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的下面后端部上;后上滑槽板9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后上滑槽,后上滑槽板9的下面开有滑口,滑口与后上滑槽相连通;后右上滑块11、后左上滑块20均位于后上滑槽内,后右上滑块11位于后左上滑块20的右侧,后右上滑块11、后左上滑块20上均固定有铰接板,铰接板的下部穿过滑口,铰接板的下部位于后上滑槽板9的下方,铰接板的下部开有铰接孔;后右上液压缸10的活塞杆与后右上滑块11的右端连接,后左上液压缸19的活塞杆与后左上滑块20的左端连接;后右上液压缸10的缸体、后左上液压缸19的缸体分别固定所在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的下面后端部上;后右支撑滑杆12的下端部与后右下滑块4上的铰接板14铰接,后右支撑滑杆12的上端部与后左上滑块20上的铰接板14铰接;后左支撑滑杆13的下端部与后左下滑块2上的铰接板14铰接,后左支撑滑杆13的上端部与后右上滑块11上的铰接板14铰接;前升降机构的结构与后升降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底平台1的上面固定有支撑杆连接头7,升降平台18的上面、下面分别固定有支撑杆连接头7,支撑杆连接头7上设有用于螺杆通过的通孔。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左升降机构、右升降机构,左升降机构位于右升降机构的左侧,左升降机构、右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升降平台18的底面上;左升降机构、右升降机构均与后升降机构的结构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车式结构(底平台上安装车轮),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移动方便,能快速拖到安装现场;采用多个升降单元,能升起快速建起一个输电铁塔,该输电铁塔安装快速。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地震、雪灾等突发事件后的电力输电线路抢修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升降单元升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右支撑滑杆与左支撑滑杆交叉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平台,2-后左下滑块,3-后下滑槽,4-后右下滑块,5-车轮,6-基础固定板,7-支撑杆连接头,8-后右下液压缸,9-后上滑槽板,10-后右上液压缸,11-后右上滑块,12-后右支撑滑杆,13-后左支撑滑杆,14-铰接板,15-牵引环,16-后左下液压缸,17-后下滑槽板,18-升降平台,19-后左上液压缸,20-后左上滑块,21-塔身,22-横担,23-绝缘子,24-滑口,25-软梯,26-加强支撑杆,27-液压系统,28-预埋的基础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包括底平台1、升降单元、塔身21、软梯25、加强支撑杆26;底平台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固定有用于与拖车(如汽车)相连的牵引环15(图1中的左边为左,右边为右;左右方向为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前进方向),底平台1上安装有4个车轮5(底平台1的底面前部左右侧与后部左右侧分别安装一个车轮5;也可更多个车轮5),底平台1的侧面上固定有(如焊接)多个基础固定板6(基础固定板的个数可不受限制,一般采用4-8个,可以对是四个侧面各安装1-2个),基础固定板6上设有用于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固定的螺杆通孔{使用时,基础固定板6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的上端部设有螺杆通孔)};底平台1上沿高度方向设有3-30个升降单元(或称:3-30个单个升降装置,3-20个升降单元串联连接),最上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或称:升降平板)上固定连接(如焊接)有塔身21,塔身21上设有横担22,横担22上安装有绝缘子23;每一个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18上固定有一软梯25(软梯25供人员和设备上下);当升降单元升起时,上下相邻的升降平台与升降平台(如:升降平台的四角部位)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如4-8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也可采用更多的加强支撑连接),最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如:升降平台的四角部位)与底平台1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如4-8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也可采用更多的加强支撑连接);所述升降单元包括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升降平台18;前升降机构位于后升降机构的前侧(为描述方便,图1中面向观者为后,纸里为前),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升降平台18的底面上;所述后升降机构包括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后右下液压缸8、后上滑槽板9、后右上液压缸10、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台(1)、升降单元、塔身(21)、软梯(25)、加强支撑杆(26);底平台(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固定有用于与拖车相连的牵引环(15),底平台(1)上安装有4个车轮(5),底平台(1)的侧面上固定有多个基础固定板(6),基础固定板(6)上设有用于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固定的螺杆通孔;底平台(1)上沿高度方向设有3-30个升降单元,最上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塔身(21),塔身(21)上设有横担(22),横担(22)上安装有绝缘子(23);每一个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18)上固定有一软梯(25);当升降单元升起时,上下相邻的升降平台与升降平台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最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与底平台(1)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台(1)、升降单元、塔身(21)、软梯(25)、加强支撑杆(26);底平台(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固定有用于与拖车相连的牵引环(15),底平台(1)上安装有4个车轮(5),底平台(1)的侧面上固定有多个基础固定板(6),基础固定板(6)上设有用于与预埋的基础固定杆(28)固定的螺杆通孔;底平台(1)上沿高度方向设有3-30个升降单元,最上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塔身(21),塔身(21)上设有横担(22),横担(22)上安装有绝缘子(23);每一个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18)上固定有一软梯(25);当升降单元升起时,上下相邻的升降平台与升降平台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最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与底平台(1)由多个加强支撑杆(2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升降式输电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包括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升降平台(18);前升降机构位于后升降机构的前侧,前升降机构、后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升降平台(18)的底面上;
所述后升降机构包括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后右下液压缸(8)、后上滑槽板(9)、后右上液压缸(10)、后右上滑块(11)、后右支撑滑杆(12)、后左支撑滑杆(13)、后左下液压缸(16)、后下滑槽板(17)、后左上液压缸(19)、后左上滑块(20);第一个升降单元的后下滑槽板(17)固定在底平台(1)的上面后端部上,第二个升降单元之上的后下滑槽板(17)固定在相邻下方的升降单元的升降平台的上面后端部上;后下滑槽板(17)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后下滑槽(3),后下滑槽板(17)的上面开有滑口(24),滑口(24)与后下滑槽(3)相连通;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均位于后下滑槽(3)内,后左下滑块(2)位于后右下滑块(4)的左侧,后左下滑块(2)、后右下滑块(4)上均固定有铰接板(14),铰接板(14)的上部穿过滑口(24),铰接板(14)的上部位于后下滑槽板(17)的上方,铰接板(14)的上部开有铰接孔;后右下液压缸(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弢,叶雨,王胜利,李卫平,袁龙,黄建民,杨洁,刘献军,杨江峰,裴金鹏,丁玉珏,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宜昌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