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路基防护加固施工领域,提出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提出的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在已倾斜抗滑桩防护倾斜方向侧浇筑圆形抗滑桩,圆形抗滑桩顶部低于地面线;圆形抗滑桩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倾斜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多个圆形抗滑桩的顶部浇筑冠梁;冠梁的一端与已倾斜抗滑桩紧贴,另一端突出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位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的外侧;冠梁的顶部浇筑有扶壁结构;扶壁结构与已倾斜抗滑桩采用植筋固结形成整体;扶壁结构具有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扶墙。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倾斜抗滑桩在结构受力及外观修复上均得到有效解决。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reinforcing anti slide pile with buttress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路基防护加固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抗滑桩作为稳定边坡和滑坡、加固不稳定山体的有效措施,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工程中,受地质情况认识程度、施工质量以及各种未知情况(如地震、强降雨等)的影响,也不乏存在抗滑桩失效的工程事故。抗滑桩一旦发生失效破坏,其加固治理是必须面对的实际工程问题。目前对于抗滑桩失效后采用的工程措施均存在一定的不足。(1)采用预应力锚索对失效抗滑桩进行复位加固,但当桩体倾斜幅度大时,即使采用锚索等措施纠正,抗滑桩依旧因锚固段深度不足而无法提供有效抗力,无法实现加固效果。(2)当路基填土已基本完成时,若拆除倾斜抗滑桩重新施做,无论在工期、施工难度、还是工程投资上均不可行。(3)在原有抗滑桩之间增设矩形抗滑桩加固,可以实现治理加固效果,但已倾斜的抗滑桩没有得到扶正修复,难免会在外观上对工程质量及工程验收产生影响。(4)采用人工挖孔的矩形抗滑桩加固,存在施工工期长、人工挖孔施工存在安全性风险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特别适用于发生较大倾斜角度的抗滑桩失效加固修复工程。本专利技术为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在已倾斜抗滑桩防护倾斜方向侧浇筑圆形抗滑桩,所述圆形抗滑桩顶部低于地面线;所述圆形抗滑桩设置于已倾斜倾斜抗滑桩正外侧,所述圆形抗滑桩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倾斜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的顶部浇筑冠梁;所述的冠梁突出于地面线;所述冠梁的一端与已倾斜抗滑桩紧贴,另一端突出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位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的外侧;所述冠梁的顶部浇筑有扶壁结构;所述的扶壁结构与已倾斜抗滑桩采用植筋固结形成整体;所述的扶壁结构具有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扶墙;每个所述的扶壁为上窄下宽的半梯形;所述扶壁直线侧紧贴已倾斜抗滑桩且与之一一对应,所述扶壁底部边界在两排圆形抗滑桩之间。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均预留有接茬钢筋;所述的冠梁通过圆形抗滑桩顶部接茬钢筋与圆形抗滑桩连接形成整体。所述冠梁的与已倾斜抗滑桩采用植筋固结形成整体,所述冠的梁顶部预留接茬钢筋;所述的扶壁通过冠梁顶部的接茬钢筋与冠梁连接形成整体。所述圆形抗滑桩、冠梁、扶壁均采用钢筋混土结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双排圆形抗滑桩、冠梁及扶壁构成整体,施工简单便捷,加固效果安全可靠;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不需对倾斜抗滑桩进行纠偏或拆除处理,能适用于倾斜角度大、锚固深度不足甚至桩身断裂等无法提供有效抗力的失效抗滑桩的加固治理工程;(2)圆形抗滑桩机械成孔,施工效率高、工期短、安全风险可控,具有抢险工程的时间优势和安全优势;(3)冠梁结构不仅增强了双排圆形抗滑桩的整体刚度,有效控制变形及应力分配,而且为上部扶壁结构的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4)扶壁结构不仅可以传递抗力,而且可有效“治理"桩体倾斜这一工程事故,使倾斜抗滑桩在结构受力及外观修复上均得到有效解决。附图说明图1为扶壁结构加固倾斜抗滑桩立面图;图2为扶壁结构加固倾斜抗滑桩平面图;图3为扶壁结构三维构造示意图;图4为冠梁与圆形抗滑桩接茬钢筋预留示意图。图5为圆形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挡土板,2-边坡,3-已倾斜抗滑桩,4-扶壁,5-冠梁,6-地面线,7-圆形抗滑桩,8-植筋,9-接茬钢筋。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结合图2和图3,所述的施工方法首先通过卸载等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已倾斜抗滑桩3变形的继续发展,然后在已倾斜抗滑桩3防护倾斜方向侧浇筑圆形抗滑桩7,所述圆形抗滑桩7顶部低于地面线6;所述圆形抗滑桩7设置于已倾斜倾斜抗滑桩3的正外侧,所述圆形抗滑桩7为沿已倾斜抗滑桩3倾斜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为沿已倾斜抗滑桩3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7的顶部浇筑冠梁5;所述的冠梁5突出于地面线6;所述冠梁5的一端与已倾斜抗滑桩3紧贴,另一端突出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7位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7的外侧;所述冠梁5的顶部浇筑有扶壁4结构;所述的扶壁4结构与已倾斜抗滑桩3采用植筋8固结形成整体;所述的扶壁4结构具有沿已倾斜抗滑桩3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扶墙;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扶壁4为四个;每个所述的扶壁4为上窄下宽的半梯形;所述扶壁直线侧紧贴已倾斜抗滑桩且与之一一对应,所述扶壁4底部边界在两排圆形抗滑桩7之间。结合图4、图5,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7均预留有接茬钢筋9;所述的冠梁5通过圆形抗滑桩7顶部接茬钢筋9与圆形抗滑桩7连接形成整体,所述冠梁5的与已倾斜抗滑桩3采用植筋8固结形成整体,所述冠梁的顶部预留接茬钢筋9;所述的扶壁4通过冠梁5顶部的接茬钢筋9与冠梁5连接形成整体。所述圆形抗滑桩7、冠梁5、扶壁4均采用钢筋混土结构,所述扶壁4、冠梁5与已倾斜抗滑桩3之间均采用植筋固结为整体。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专利技术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已倾斜抗滑桩防护倾斜方向侧浇筑圆形抗滑桩,所述圆形抗滑桩顶部低于地面线;所述圆形抗滑桩设置于已倾斜倾斜抗滑桩正外侧,所述圆形抗滑桩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倾斜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的顶部浇筑冠梁;所述的冠梁突出于地面线;所述冠梁的一端与已倾斜抗滑桩紧贴,另一端突出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位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的外侧;所述冠梁的顶部浇筑有扶壁结构;所述的扶壁结构与已倾斜抗滑桩采用植筋固结形成整体;所述的扶壁结构具有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扶墙;每个所述的扶壁为上窄下宽的半梯形;所述扶壁直线侧紧贴已倾斜抗滑桩且与之一一对应,所述扶壁底部边界在两排圆形抗滑桩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扶壁结构加固治理抗滑桩倾斜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已倾斜抗滑桩防护倾斜方向侧浇筑圆形抗滑桩,所述圆形抗滑桩顶部低于地面线;所述圆形抗滑桩设置于已倾斜倾斜抗滑桩正外侧,所述圆形抗滑桩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倾斜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为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圆形抗滑桩的顶部浇筑冠梁;所述的冠梁突出于地面线;所述冠梁的一端与已倾斜抗滑桩紧贴,另一端突出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位于最外侧一排圆形抗滑桩的外侧;所述冠梁的顶部浇筑有扶壁结构;所述的扶壁结构与已倾斜抗滑桩采用植筋固结形成整体;所述的扶壁结构具有沿已倾斜抗滑桩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扶墙;每个所述的扶壁为上窄下宽的半梯形;所述扶壁直线侧紧贴已倾斜抗滑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川,程伟峰,张耀阳,薛毅,寇朝军,周恒玉,宋亚明,曹天伟,李曼曼,郑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