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降温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26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降温面料,该仿生降温面料包括亲肤层、储水层和蒸发层;三者面密度分别为150‑300gsm,200‑800gsm和150‑300gsm。其亲肤层为具有冷感吸湿功能的材料制成,有优越的吸水性和扩散性,能够迅速扩散体热和加速汗水排散;其储水层具有高效的吸水和锁定水份的功能,能够储存大量的外界水和人体排出的汗液,以提供蒸发降温所需要的水份,这相当于给人体增加了一层可调节温度的皮肤,从而达到长时间保冷的效果;其蒸发层可以通过毛细管将水份送到面料表面,增加了蒸发面积,使水份能够高效的蒸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冷时间长、降温效果明显的优点。

A bionic cooling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降温面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衣物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仿生降温面料。
技术介绍
户外活动工作人员,如电力维修人员、交通警察、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以及跑步、骑行、登山等活动爱好者,如暴露在炎热夏季的高温环境时间过长,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中暑。为减少此类伤害,人们期待开发出具有多种降温功能的可穿戴式服装,诸如在衣物中填充蓄冷凝胶进行局部降温,采用储水面料吸收热进行降温,嵌入微型风扇或超声波雾化器加快水份的蒸发以更快更好降温,或通过集成微型空调系统和有冷水管的衣服降温,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降温效果,但结构复杂、体积笨重、穿着不适、局部过冷刺激、保冷时间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降温面料,用该面料做成的运动毛巾、头巾、马甲等衣物,其结构简单、降温温和、保冷时间长、穿着轻便舒适。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仿生降温面料,其改进之处在于,该仿生降温面料包括亲肤层、储水层和蒸发层;三者的面密度分别为150-300gsm,200-800gsm和150-300gsm。优选,所述的亲肤层包括:异型截面锦纶、腈纶或涤纶制得的织物或无纺布;或所述异型截面锦纶、腈纶或涤纶与棉纤维和/或蚕丝制得的织物或无纺布。优选,所述的储水层为超吸水纤维、骨架纤维和热熔纤维共混制得的无纺布。优选,所述超吸水纤维比重为50%-80%,骨架纤维比重为15%-40%,热熔着纤维比重为5%-10%。优选,所述的超吸水纤维为从改性中空纤维素类超吸水纤维、聚羧酸类超吸水纤维、改性聚丙烯腈类超吸水纤维和改性聚乙烯醇类超吸水纤维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优选,所述的骨架纤维为从芳纶、涤纶、腈纶和锦纶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优选,所述的热熔纤维为ES纤维。优选,所述的蒸发层包括:异型涤纶、腈纶或锦纶共混制得的多孔性织物;或所述异型涤纶、腈纶或锦纶与棉纤维和/或蚕丝共混制得的多孔性织物。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异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的亲肤层为具有冷感吸湿功能的异型截面锦纶、腈纶或涤纶材质制成,该层具有优越扩散性、吸湿性和吸水性,异型截面纤维之间形成的微小通道能够快速扩散体热,通过毛细管将运动产生的汗液快速疏导到储水层,从而达到持久保持皮肤凉爽与舒适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的储水层具有高效的吸水和锁定水份的性能,其组成中交联聚丙烯类吸水纤维能吸收自身重量的200倍的水份或60倍生理盐水,能够储存大量的外界水和人体排出的汗液,以提供蒸发降温所需要的水份,相当于给人体增加了一层可调节温度的皮肤,保冷时间长。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的蒸发层为异型截面纤维制得的多孔性织物,使水份通过毛细管输送到面料表面,增加了蒸发面积,多孔结构能进一步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得到更好的降温效果。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仿生降温面料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冷时间长、降温效果明显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仿生降温面料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仿生降温面料;其中,1——亲肤层;2——储水层;3——蒸发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6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涤纶与40%的棉线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200gsm;储水层2为50%交联聚丙烯类吸水纤维、40%的丙纶及10%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400gsm;蒸发层3为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涤纶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150gsm。实施例2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7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腈纶与30%的蚕丝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300gsm;储水层2为60%改性中空纤维素类超吸水纤维、30%的芳纶及10%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200gsm;蒸发层3为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250gsm。实施例3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5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与50%的棉线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250gsm;储水层2为70%聚羧酸类超吸水纤维、15%的丙纶及15%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800gsm;蒸发层3为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250gsm。实施例4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涤纶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150gsm;储水层2为50%改性聚乙烯醇类超吸水纤维、40%的锦纶及10%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400gsm;蒸发层3为7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腈纶与30%的蚕丝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300gsm。实施例5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腈纶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200gsm;储水层2为70%聚羧酸类超吸水纤维、15%的丙纶及15%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700gsm;蒸发层3为5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腈纶与50%的棉线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180gsm。实施例6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5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与50%的蚕丝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230gsm;储水层2为70%改性聚乙烯醇类超吸水纤维,20%的涤纶及10%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600gsm;蒸发层3为5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与50%的棉线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250gsm。实施例7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6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腈纶与40%的棉线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180gsm;储水层2为50%聚羧酸类超吸水纤维,35%的丙纶及15%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400gsm;蒸发层3为5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锦纶与50%的蚕丝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230gsm。实施例8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面料依次设置亲肤层1,储水层2和蒸发层3;亲肤层1为7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涤纶与30%的蚕丝制得的织物,面密度为160gsm;储水层2为60%改性中空纤维素类超吸水纤维,25%的腈纶及15%ES纤维用针刺工艺共混制得的无纺布,面密度为300gsm;蒸发层3为60%的截面为十字结构的异型涤纶与40%的棉线制得的多孔性织物,面密度为200gsm。实施例9如图1所示,仿生降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生降温面料,其特征在于,该仿生降温面料包括亲肤层、储水层和蒸发层;三者的面密度分别为150-300gsm,200-800gsm和150-300gs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降温面料,其特征在于,该仿生降温面料包括亲肤层、储水层和蒸发层;三者的面密度分别为150-300gsm,200-800gsm和150-300gs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降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亲肤层包括:
异型截面锦纶、腈纶或涤纶制得的织物或无纺布;或
所述异型截面锦纶、腈纶或涤纶与棉纤维和/或蚕丝制得的织物或无纺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降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水层为超吸水纤维、骨架纤维和热熔纤维共混制得的无纺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生降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吸水纤维比重为50%-80%,骨架纤维比重为15%-40%,热熔着纤维比重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光何州文白会涛朱镇兰逢涛陈新
申请(专利权)人: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