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氯虫本甲酰胺和噻虫胺的杀虫颗粒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52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所述的杀虫颗粒剂有效成分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所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的重量比为1.5:2.5增效作用达到最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颗粒剂不仅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还能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等。

A kind of insecticidal granule containing chlorobenzamide and thiamethox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氯虫本甲酰胺和噻虫胺的杀虫颗粒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
,特别涉及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物的杀虫颗粒剂。
技术介绍
氯虫苯甲酰胺,属于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名称为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氢-吡唑-5-甲酰胺。原药外观为棕色固体,熔点为200-202℃,相对密度(水=1)为1.094g/mL,分子式为C18H14N5O2BrCl2。原药对大鼠急性经口、经皮LD50均>5000mg/kg,急性吸入LC50>5.1mg/L;经口急性毒性为低毒,经皮、吸入毒性为微毒。每人每天允许摄入量ADI=1.58mg/kg。对兔皮肤、眼睛无刺激,无致敏性。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机理是能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肌肉)受体。过度释放细胞内钙库中的钙离子,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痹,直至害虫死亡。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作用方式为胃毒和接触毒性。对鳞翅目的夜蛾科、螟蛾科、蛀果蛾科、卷叶蛾科、粉蛾科、菜蛾科、麦蛾科、细蛾科等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还能控制鞘翅目象甲科、叶甲科、双翅目潜蝇科、烟粉虱等多种非鳞翅目害虫。噻虫胺,化学名称:(E)-1-(2-氯-1,3-噻唑-5-基甲基)-3-甲基-2-硝基胍;化学分子式:C6H8ClN5O2S;纯品外观为白色晶体,熔点176.8℃,蒸汽压(20℃)3.8×10-11Pa,溶解度(g/L,25℃):水中0.327(20℃),乙酸乙酯中2.03,正庚烷中<0.00104,二甲苯中0.0128,二氯甲烷中1.32,辛醇中0.938,丙酮中15.2,甲醇中6.26。噻虫胺急性经口毒性,大鼠雌雄:LD50>5000mg/kg,急性经皮毒性:大鼠雌雄:LD50>2000mg/kg,吸入毒性:大鼠雌雄6.1mg/L。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种活性高、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的广谱杀虫剂。是武田公司继烯啶虫胺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烟碱类杀虫剂,属于第二代。作用机理是结合位于神经后突触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适用于叶面喷雾、土壤处理作用,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期在7天左右。大田作物及经济作物均适用,防治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病虫害、扩大防治范围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科学研发,我公司研发出一种既可以扩大杀虫谱,提高防治效率,还能减轻劳动强度,作物播种或移栽时使用的颗粒剂,给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提供一个保障,是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发展趋势。另外,该颗粒剂中加入N/P/K的复合肥料成分,在防治病虫害的同事,同时增强作物抵抗力,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N/P/K,为作物高产保驾护航。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杀虫组合物能够起到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氯虫苯甲酰胺与噻虫胺的重量比为(0.1~3):(0.1~5)。本专利技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进行复配,剂型为颗粒剂,且该颗粒剂中加入了起肥效作用的N/P/K,不仅扩大适用作物,还扩大了杀虫谱,同时起到增产作用。对小麦、花生、玉米、水稻、韭菜、油菜、蔬菜、马铃薯、甘蔗、大豆等都适用,主要防治对象有地下害虫(包括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等)、蚜虫、飞虱、叶蝉、小菜蛾、甜菜夜蛾、盲蝽蟓等害虫,总之,两者复配不仅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效果,还能预防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鞘翅目象甲、叶甲等、双翅目蚜虫、潜叶蝇等多种非鳞翅目害虫。本专利技术将氯虫苯甲酰胺与氟啶虫酰胺这两种作为复配产品中的主要成分,两种防治对象完全不同的杀虫剂复配,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省工省力,节约施药成本。本专利技术为杀虫颗粒剂,使用方法为播种沟施药,即在作物播种时与种子施入播种沟内,播种沟施药时使用播种机带有定量下药装置施药。用于马铃薯、甘蔗等。本专利技术为杀虫颗粒剂,使用方法为于根区、根侧追施,即在作物培土、灌溉、追肥时距离植株10~15cm处沿垅开沟或在植株旁挖穴撒施,根据作物不同选择单施或者随肥同施,施药后覆土。该颗粒剂含有肥效成分,故杀虫又增产。本专利技术为杀虫颗粒剂,使用方法为水田撒施,适用于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即保持田间浅水2~3cm,将颗粒剂与半干细土按1:10的比例制成毒土,随配随用,均匀撒施于水面上。本专利技术为杀虫颗粒剂,使用方法为撒施,适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将该颗粒剂撒施于大田中后,将地耙匀后再播种。本专利技术杀虫颗粒剂的优点如下:1、将各种形态农药做成易于运输及使用的颗粒剂,也有利于储存;颗粒剂使用后覆土避免在空气中挥发,减少有效成分的飘逸和浪费,毒性降低,使用更加安全。2、使用的载体选择性多,工艺多种多样,生产方便,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持效期长,颗粒剂施入土壤后缓慢释放,缓慢被作物吸收,并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了带药保护层,有效保护作物根系不受地下害虫的为害,为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供了保障。3、对环境友好。液体制剂一般都属于喷雾使用,易造成飘移,对环境造成污染,农药有效成分利用率低,本专利技术的颗粒剂使用后和土壤充分融合,不挥发,不飘移对环境污染较小,避免了对蜜蜂、蚕以及天敌昆虫的伤害。4、使用方便、简单。可以在翻耕土地时撒施,也可以作物移栽时沟施或穴施,随苗下地,也可以撒施于作物周围后覆土即可,故使用方法多样,避免了大剂量喷雾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耗。5、适用于特殊作物,特殊时期。油菜、甘蔗等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因植株高大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喷雾已无法进行,在根部土壤中试用颗粒剂可有效补充此时因无法喷雾而缺失的防治环节;处在盛花期和挂过期的果树发生虫害,喷雾容易对蜜蜂和天敌造成伤害,而且个别敏感药物还易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提前在植株根茎周围施用颗粒剂,通过植株内吸传导,有效成分到达植株末梢,安全、高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杀虫剂,包括本专利技术的杀虫组合物和农药学上可接受的助剂组成。作为优选,杀虫剂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悬浮剂、乳油剂或微乳剂。作为优选,杀虫剂的剂型为颗粒剂,农药学上可接受的助剂包括分散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粘结剂和填料。作为优选,颗粒剂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氯虫苯甲酰胺0.1%~3.0%,噻虫胺0.1%~5.0%。进一步地优选,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氯虫苯甲酰胺0.5%~2.0%,噻虫胺0.5%~4.0%。进一步地优选,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氯虫苯甲酰胺1.0%,噻虫胺1.0%~3.0%。进一步地最优,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氯虫苯甲酰胺1.5%,噻虫胺2.5%。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助剂包括:硫酸钾等肥料成分25%、分散剂0.1%~5%,表面活性剂0.1%~5%,粘结剂0.1%~5%,填料补足至100%。作为优选,分散剂为甘薯淀粉、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其主要功能为:使农药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杀虫颗粒剂的有效成分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所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的噻虫胺的重量比为(0.1%-3%):(0.1%-5%),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与所述噻虫胺的重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0.2%~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杀虫颗粒剂的有效成分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所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的噻虫胺的重量比为(0.1%-3%):(0.1%-5%),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与所述噻虫胺的重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0.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其特征在于,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的噻虫胺的重量比为(0.1%~3.0%):(0.1%~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组合式杀虫颗粒剂,其特征在于,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的噻虫胺的重量比为(0.5%~2.0%):(0.5%~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枫李意郑惠玲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小龙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