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10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5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杯,包括杯座,其包括杯座本体以及一端伸入杯座本体内的进气管,进气管的出气孔设于杯座本体内,进气管的外壁和杯座本体的内壁共同形成溶液腔;杯芯,固定于杯座本体内,杯芯包括进液管和隔片,隔片与出气孔相正对,进液管套设于进气管的外周;杯盖,盖设于杯座,杯盖具有喷雾腔和沉降腔,喷雾腔、沉降腔均与出气孔连通,沉降腔靠近杯芯的底壁为锥形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雾化杯,沉降腔的底壁为锥形壁,增大了沉降腔的体积和内壁面积,使大颗粒具有更大的沉降空间,也更容易与沉降腔的内壁接触,这样,回落至溶液腔中的大颗粒增多,从喷雾腔喷出的颗粒也更小。

Atomizing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雾化杯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雾化杯。
技术介绍
雾化杯在医疗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广泛,雾化杯可将溶液、试剂等液体雾化成微小的颗粒,供人体吸入。其中,经雾化杯雾化后的颗粒越小,对人体的治疗效果越好。但是目前的雾化杯的雾化效果较差,雾化后的颗粒较大,导致治疗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雾化颗粒较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杯,包括:杯座,包括杯座本体以及一端伸入所述杯座本体内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孔设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进气管的外壁和所述杯座本体的内壁共同形成溶液腔;杯芯,固定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杯芯包括进液管以及用于雾化液体的隔片,所述隔片与所述出气孔相正对,所述进液管套设于所述进气管的外周使液体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所述隔片处;杯盖,盖设于所述杯座,所述杯盖具有沉降腔和设于所述沉降腔一侧的喷雾腔,所述沉降腔、所述喷雾腔均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沉降腔靠近所述杯芯的底壁为锥形壁。进一步地,所述杯盖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为所述喷雾腔和所述沉降腔,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进气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朝向所述喷雾腔凹陷形成弧形凹陷,所述锥形壁靠近所述杯芯一端具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凹陷和所述弧形缺口组合形成与所述出气孔相正对的出雾孔。进一步地,所述沉降腔具有抽气口,所述雾化杯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抽气口大小的调节件。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杯盖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杯盖还具有与所述喷雾腔连通的喷雾管,所述喷雾管与所述进气管的长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外周具有多个径向设置的凸起部,相邻所述凸起部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面向所述溶液腔的底壁一侧设置有多个支撑脚。进一步地,所述杯盖和所述杯座卡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杯盖的外周设有防滑部。本技术提供的雾化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雾化杯包括杯座、杯芯和杯盖,杯座内的液体经进液管和进气管之间的缝隙流动至隔片的同时,进气管通过其出气孔出气,气体和液体在出气孔处混合并与隔片碰撞,使液体雾化,雾化颗粒进入沉降腔后,较大的颗粒沉降下落至溶液腔内,重新雾化,沉降腔的底壁为锥形壁,增大了沉降腔的体积和内壁面积,使大颗粒具有更大的沉降空间,也更容易与沉降腔的内壁接触,这样,回落至溶液腔中的大颗粒增多,从喷雾腔喷出的颗粒也更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杯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杯的爆炸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杯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座的立体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芯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盖的内部结构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杯座;10-溶液腔;11-杯座本体;110-卡槽;12-进气管;120-出气孔;121-凸起部;2-杯芯;21-进液管;211-支撑脚;22-隔片;3-杯盖;30-出雾孔;301-沉降腔;3011-锥形壁;302-喷雾腔;31-隔板;310-弧形凹陷;32-调节件;33-喷雾管;34-防滑部;35-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提供的雾化杯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杯包括杯座1、杯芯2和杯盖3。杯座1包括杯座本体11和进气管12,进气管12的一端伸入杯座本体11内,进气管12的一端与外部的压缩空气罐等储存有压缩空气的容器连通,进气管12伸入杯座本体11的一端具有出气孔120,进气管12的内壁和杯座本体11的内壁共同形成溶液腔10,溶液腔10内放置有药品、试剂等液体。可选地,杯座本体11和进气管12一体成型。杯芯2固定于杯座本体11内,杯芯2包括进液管21和隔片22,隔片22与出气孔120正对设置,进液管21套设于进气管12的外周,进液管21和进气管12之间有缝隙,这样,溶液腔10内的液体可通过进液管21和进气管12之间的缝隙流动至隔片22处,与出气孔120流出的空气混合,并与隔片22撞击,从而雾化液体。杯盖3盖设于杯座1上,杯盖3具有沉降腔301和设于沉降腔301一侧的喷雾腔302,喷雾腔302和沉降腔301均与出气孔120连通,经过雾化后的颗粒可进入喷雾腔302和沉降腔301中。具体地,沉降腔301与外界空气连通,雾化颗粒随气流一起向上运动进入沉降腔301及喷雾腔302中,使用者可从喷雾腔302中吸取雾化微粒。沉降腔301靠近杯芯2的底壁为锥形壁3011,与沉降腔301底壁为平直壁相比,该沉降腔301的体积和内壁面积更大,大微粒更容易沉降于锥形壁3011,重新流入溶液腔10中,减小从喷雾腔302喷出的大微粒,使喷雾颗粒更小。本技术提供的雾化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雾化杯包括杯座1、杯芯2和杯盖3,杯座1内的液体经进液管21和进气管12之间的缝隙流动至隔片22的同时,进气管12通过其出气孔120出气,气体和液体在出气孔120处混合并与隔片22碰撞,使液体雾化,雾化颗粒进入沉降腔301后,较大的颗粒沉降下落至溶液腔10内,重新雾化,沉降腔301的底壁为锥形壁3011,增大了沉降腔301的体积和内壁面积,使大颗粒具有更大的沉降空间,也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雾化杯,其特征在于,包括:/n杯座,其包括杯座本体以及一端伸入所述杯座本体内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孔设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进气管的外壁和所述杯座本体的内壁共同形成溶液腔;/n杯芯,固定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杯芯包括进液管以及用于雾化液体的隔片,所述隔片与所述出气孔相正对,所述进液管套设于所述进气管的外周使液体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所述隔片处;/n杯盖,盖设于所述杯座,所述杯盖具有沉降腔和设于所述沉降腔一侧的喷雾腔,所述沉降腔、所述喷雾腔均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沉降腔靠近所述杯芯的底壁为锥形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雾化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座,其包括杯座本体以及一端伸入所述杯座本体内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孔设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进气管的外壁和所述杯座本体的内壁共同形成溶液腔;
杯芯,固定于所述杯座本体内,所述杯芯包括进液管以及用于雾化液体的隔片,所述隔片与所述出气孔相正对,所述进液管套设于所述进气管的外周使液体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所述隔片处;
杯盖,盖设于所述杯座,所述杯盖具有沉降腔和设于所述沉降腔一侧的喷雾腔,所述沉降腔、所述喷雾腔均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沉降腔靠近所述杯芯的底壁为锥形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为所述喷雾腔和所述沉降腔,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进气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喷雾腔凹陷形成弧形凹陷,所述锥形壁靠近所述杯芯一端具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巨燊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