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臣奎专利>正文

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805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包括立杆、柱竖筋和柱箍筋,所述立杆的外表面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组横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首先柱箍筋是一个一个套上柱竖筋上再跟立杆绑扎的,每个工人每个梁柱可以分开同步操作,节约整体作业时间,而且解决了整体预先焊接笼子要举高、难以套上柱筋的缺点,其次能够抵御施工时梁柱钢筋的摩擦阻力和不对称下沉时的扭力,使箍筋笼整体完整下沉到位,并且不需要电焊焊接,对工人没有电焊技术的要求,施工现场不会因焊接而发生火灾,最后,辅助固定骨架可工厂化批量生产,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An auxiliary fixed framework of core stirrup cage of frame column joi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分项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十分广泛,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处的箍筋间距问题一直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研究话题,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之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心区,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破坏发生在梁柱节点核心区。节点破坏会引起整个框架结构的整体倒塌,危害程度相当大。我国相关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都强调了在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于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数量及间距给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是现实施工作业中的各种因素导致框架柱核心箍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建筑钢筋梁板骨架绑扎施工有两种施工流程和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架子工搭设好梁底承重架,模板工铺设好梁底模板(梁旁模板和现浇板模板不铺设),钢筋工就在梁底模板上扎梁钢筋骨架,梁钢筋骨架扎好以后模板工再来铺设梁旁模板和现浇板模板。这样施工的优点是梁钢筋骨架容易绑扎到位、成型标准美观,柱核心箍也容易绑扎到位、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缺点是钢筋工站在支模架钢管上操作,活动不便很容易坠落。梁钢筋和箍筋起吊上去临时放在架子上很容易滑落。钢筋工在架子上抬梁钢筋排布,为了安全小心翼翼动作很慢,劳动效率极低。再是模板工和钢筋工反复交叉作业,各自人员和材料调配麻烦,整体工期拉长,这种方法是相对原始相对落后的方法。为了提高安全保障、提高劳动效率、缩短施工工期,近几年全国大量采用第二种方法:模板工把整个梁底模板、梁旁模板、现浇板底模板全部铺设完毕以后,钢筋工才到模板面上绑扎钢筋。这样工人安全系数提高,活动大胆,动作快效益高,模板工支模一气呵成,钢筋工绑扎钢筋也一气呵成,总体进度加快!对于这种施工流程里面绑扎梁钢筋骨架的方法叫做“沉梁法”。这种方法由于是架高出板面绑扎的,在沉梁过程中柱核心箍也要跟着梁骨架下落,就会脱离柱主筋,导致柱核心箍筋会挤在一起的情况,有时很高一段没有箍筋,即使箍筋数量充足,但是间距没有保证,钢筋隐蔽验收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箍筋数量不足的“偷工减料”的误解。再是一旦放入梁槽以后,由于梁旁模板支设好了,几乎没有维修绑扎到位的可能性,同时对于素质较差的施工劳务队伍作业人员还存在侥幸心理,总是希望在验收时蒙混过关。再加上项目管理人员检查不及时、过程控制不到位,等到梁沉到梁模槽里后很难再进行修改,为了工期节点不了了之,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导致了梁柱核心区的箍筋间距难以保证,慢慢演变为一种施工现场的梁柱核心区的质量通病,特别是较大尺寸梁柱核心区几乎都存在此质量通病。为了解决上述通病,近几年施工现场创新专利技术了一种“柱核心箍活动箍筋笼”,就是预先用辅助钢筋在柱主筋的位置代替柱主筋跟柱箍筋进行绑扎或者焊接成为一个单独的“核心箍钢筋笼”,到绑扎梁钢筋的时候套入柱主筋外面,待梁钢筋骨架扎好放下时跟着梁骨架一起下滑。这样由于箍筋是固定在辅助钢筋上,跟柱主筋没有固定,能够随梁骨架上下活动,梁骨架放到位以后柱核心箍也跟着到位了,满足了设计要求!但是,其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受到了“不便于施工”和“施工难度较大”的阻碍,其作业难度在于:1,如果采取辅助钢筋跟箍筋绑扎,由于梁钢筋数量较多且交叉复杂,在下沉过程中跟柱主筋和柱箍筋笼互相夹挤摩擦,箍筋笼绑扎丝断落,箍筋笼散架,现有专利技术方法不切实际:2,如果采取辅助钢筋跟箍筋焊接,里面又有两个问题:a,如果到绑扎梁钢筋骨架时在楼面上具体柱上焊接“活动钢筋笼”,一个楼面几百到几千平方米,几十到几百个柱子,钢筋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可能每个钢筋工都去焊,也不是每个钢筋工都是电焊工,用几个焊工去焊其他人等着,工时耗不起;b.如果在绑扎梁钢筋骨架之前在配料场地预先焊接好“活动钢筋笼”,到绑扎梁钢筋骨架时吊到楼面套进柱钢筋上。可是柱钢筋的高桩预伸出楼面的高度按规范大多在一米五到两米不等,有的超过两米!大多数建筑工人身高在一米六、七左右,要把这个活动钢筋笼举起来甚至要举过头顶套进柱钢筋,再由于很多柱箍筋设计尺寸大设计规格粗,焊成的笼子非常重!要举起整个笼子并合好柱钢筋位置套住柱钢筋难度非常大!在实际施工中很难操作和普及!如果用吊机一个一个吊起套进柱钢筋,方法可行但是时间不容许!鉴于以上实际困难,多年来此方法任然没有得到大量推广和普及,为了保证结构施工质量,攻克框架柱核心箍极难绑扎固定到位的质量通病,我们提出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包括立杆、柱竖筋和柱箍筋,所述立杆的外表面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组横臂,若干组所述横臂的顶端正面均开设有U型卡槽。优选的,所述U型卡槽的宽度大于柱箍筋的直径,所述柱箍筋的外表面局部与U型卡槽卡接。优选的,所述柱竖筋、立杆和柱箍筋的数量均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柱箍筋套设在柱竖筋和立杆的外表面。优选的,若干组所述柱竖筋、立杆和柱箍筋构成钢筋箍筋笼,所述柱箍筋套设在柱竖筋的外表面,且柱箍筋与柱竖筋的外表面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柱箍筋是一个一个套上柱竖筋上再跟立杆绑扎的,每个工人每个梁柱可以分开同步操作,节约整体作业时间;2、使用过程中能够直接通过立杆在柱筋上辅助套设柱箍筋,使用时无需预先将柱箍筋固定成笼子再举高套设到柱竖筋上,解决了整体预先焊接笼子要举高、难以套上柱筋的缺点;3、通过设置在立杆两侧的横臂,横臂上开设有U型卡槽,U型卡槽能够卡住柱箍筋,能够抵御施工时梁柱钢筋的摩擦阻力和不对称下沉时的扭力,使箍筋笼整体完整下沉到位;4、辅助固定骨架使用时不需要采用电焊焊接,无需专门的电焊技工和电焊设备,成本比较低,而且对工人没有电焊技术的要求,施工现场不会出现因焊接而发生火灾的情况,消除安全隐患,比较安全;5、通过设置的立杆,立杆上的横臂能够代替柱竖筋竖向固定柱箍筋,并固定柱箍筋的平面位置以及承载柱箍筋的重力和摩擦力,立杆上的横臂水平夹持固定柱箍筋,固定柱箍筋立面高度的位置和承载柱箍筋水平方向的扭力,竖向和横向双向固定形成箍筋笼,使箍筋笼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稳定性,能够抵挡梁钢筋骨架下沉到梁模槽时的各种助力,梁骨架放置到位以后柱箍筋笼也准确到位;6、整个辅助固定骨架可以采用薄壁钢板一体冲压成型或者焊接成型,也可用细钢筋弯折再焊接成型,可工厂化批量生产,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而且整个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的操作方便,使用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满足施工现场的使用要求,简单方便实用。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1)、柱竖筋(4)和柱箍筋(5),所述立杆(1)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组横臂(2),若干组所述横臂(2)的顶端正面均开设有U型卡槽(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1)、柱竖筋(4)和柱箍筋(5),所述立杆(1)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组横臂(2),若干组所述横臂(2)的顶端正面均开设有U型卡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柱节点核心箍筋笼的辅助固定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卡槽(3)的宽度大于柱箍筋(5)的直径,所述柱箍筋(5)的外表面局部与U型卡槽(3)卡接。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臣奎余悦
申请(专利权)人:余臣奎余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