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国内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众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消除黑臭水体、开展地表水生态修复成为近年来水体污染治理的核心任务。依据“治水先治陆”的普遍共识,控源截污已成为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首要任务。对于各类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排污口等典型点源,一般采取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站)或分散型污水处理装置等措施,成效即可显现。相比之下,初期降雨也会导致在城区街道、工业厂区和农业用地形成高污染的地表径流,对其开展截污净化就要困难得多。常见的做法是从汇水源头(如农田、街道等)到水体沿岸依次建设消能沟、生态种植带和生态岸带等设施,分别用于沉降泥沙、降解有机质和去除氮磷营养盐等。对于生态空间不充裕的区域,尤其是普遍采用垂直硬化驳岸的老城区河道或小型湖泊(池塘)而言,上述方法很难获得采用。这导致该地区面源污染的入河(湖)强度往往较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局促的空间内集成污染径流收集、悬浮物去除和溶解性物质降解等功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截留净化模块,每个所述的截留净化模块包括径流截留沟模块(1)、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末端相连通的旋流分离模块(2)、与所述的旋流分离模块(2)相连通的出水渠模块(3)、与所述的出水渠模块(3)相连通的一个或多个生物膜净化模块(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截留净化模块,每个所述的截留净化模块包括径流截留沟模块(1)、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末端相连通的旋流分离模块(2)、与所述的旋流分离模块(2)相连通的出水渠模块(3)、与所述的出水渠模块(3)相连通的一个或多个生物膜净化模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水体驳岸位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一侧,所述的出水渠模块(3)和所述的生物膜净化模块(4)并排设置且位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内侧壁紧贴水体驳岸的侧壁,且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内侧壁的顶端与所述的水体驳岸的高度平齐;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外侧壁与所述的出水渠模块(3)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的生物膜净化模块(4)的内侧壁共用,且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的外侧壁高于所述的水体驳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径流截留沟模块(1)包括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的截留沟(11)、铺设在所述的截留沟(11)的底面的土层(12)、铺设在所述的土层(12)上的蜂窝孔板(13)、种植在所述的土层(12)上的草型植物(14),所述的截留沟(11)的末端以切线方向与所述的旋流分离模块(2)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留沟(11)的底面自起始端向末端的坡度为0.0003~0.00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流分离模块(2)包括位于上部的呈空心圆柱体的第一部(21)、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部(21)的下端部相连接且呈倒置圆台状的第二部(22)、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部(22)的下端部相连接且呈倒置圆台状的第三部(23)、与所述的第三部(23)相连接的管道(24)、与所述的管道(24)相连接的排砂泵;所述的第一部(21)的高径比为0.3~0.6:1,所述的第一部(21)的顶部高于水体的高水位;所述的第二部(22)的高度为所述的第一部(21)高度的0.2~0.3倍,所述的第二部(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旖凝,钱斌,王澜静,鲍紫阳,钱飞跃,姜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