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03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包括底板,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上转印膜输送辊、下转印膜输送辊、面料输送辊、加压机构与卷绕辊,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分别设于所述面料输送辊的上方与下方,所述面料输送辊与所述卷绕辊上绕接有面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转印膜输送辊、下转印膜输送辊可以同时对面料进行双面的转移印花,通过改进加压机构,通过加压泵带动活塞杆的升降,来使上轧辊升降从而将薄膜与面料压紧充分接触,而通过设置的弹簧在操作时工人通过观察弹簧的压缩来保证加压机构的压力不至于过大,转印后的薄膜直接覆盖在面料上,薄膜起到了面料保护膜的作用,转印薄膜上的环纹图样留在了面料上。

A double-sided film covering transfer prin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属于纺织印染

技术介绍
转移印花是由瑟勃利斯代帝克(Sublistatic)公司于1968年在全世界推出的;由于该产品与生产工艺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操作又简单,所以很快在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印花业的革命。全棉转移印花技术早期也采用轧辊转印装置,它是利用双橡胶轧辊间相切的线压力,使转移印花纸和织物的二个界面紧贴在一起,实行了环保型的转移印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长的橡胶轧辊,在二轴端施压情况下,非常容易产生辊体变形而产生挠度,致使被转印的织物呈二边深中间浅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本技术通过上转印膜输送辊、下转印膜输送辊可以同时对面料进行双面的转移印花,通过改进加压机构,通过加压泵带动活塞杆的升降,来使上轧辊升降从而将薄膜与面料压紧充分接触,而通过设置的弹簧在操作时工人通过观察弹簧的压缩来保证加压机构的压力不至于过大,转印后的薄膜直接覆盖在面料上,薄膜起到了面料保护膜的作用,转印薄膜上的环纹图样留在了面料上,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上转印膜输送辊、下转印膜输送辊、面料输送辊、加压机构与卷绕辊,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分别设于所述面料输送辊的上方与下方,所述面料输送辊与所述卷绕辊上绕接有面料,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上绕接上转印膜,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上绕接下转印膜,所述加压机构包括上轧辊与下轧辊,且所述面料、上转印膜、下转印膜均绕过所述上轧辊与下轧辊之间,且所述上轧辊与下轧辊两端分别固接有上支撑轴与下支撑轴,所述机架顶部与所述上支撑轴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气动加压泵,且所述气动加压泵的活塞杆的底端贯穿所述上支撑轴并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上支撑轴的上方位置固设有横板,且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横板与上支撑轴中间位置设有弹簧。进一步而言,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关于所述面料输送辊对称设置。进一步而言,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与所述加压机构之间、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与所述加压机构之间均设有张力调节辊。进一步而言,所述弹簧的顶部与所述横板抵触,底部与所述上支撑轴抵触。进一步而言,所述机架外侧设有驱动电机,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下支撑轴的一端连接。进一步而言,所述下支撑轴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与所述机架内壁设置的轴承连接。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上转印膜输送辊、下转印膜输送辊可以同时对面料进行双面的转移印花,通过改进加压机构,通过加压泵带动活塞杆的升降,来使上轧辊升降从而将薄膜与面料压紧充分接触,而通过设置的弹簧在操作时工人通过观察弹簧的压缩来保证加压机构的压力不至于过大,转印后的薄膜直接覆盖在面料上,薄膜起到了面料保护膜的作用,转印薄膜上的环纹图样留在了面料上。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加压机构立体图。图3是图2的a处放大图。图中标号:1、机架;2、上转印膜输送辊;3、下转印膜输送辊;4、面料输送辊;5、加压机构;6、卷绕辊;7、面料;8、上转印膜;9、下转印膜;10、上轧辊;11、下轧辊;12、上支撑轴;13、下支撑轴;14、气动加压泵;15、活塞杆;16、限位块;17、横板;18、弹簧;19、张力调节辊;20、驱动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内设有上转印膜输送辊2、下转印膜输送辊3、面料输送辊4、加压机构5与卷绕辊6,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分别设于所述面料输送辊4的上方与下方,所述面料输送辊4与所述卷绕辊6上绕接有面料7,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上绕接上转印膜8,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上绕接下转印膜9,所述加压机构5包括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且所述面料7、上转印膜8、下转印膜9均绕过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之间,且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两端分别固接有上支撑轴12与下支撑轴13,所述机架1顶部与所述上支撑轴12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气动加压泵14,且所述气动加压泵14的活塞杆15的底端贯穿所述上支撑轴12并连接有限位块16,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上支撑轴12的上方位置固设有横板17,且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横板17与上支撑轴12中间位置设有弹簧18。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关于所述面料输送辊4对称设置,可以同时对面料进行双面的转移印花,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与所述加压机构5之间、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与所述加压机构5之间均设有张力调节辊19,维持印染过程中的张力稳定,所述弹簧18的顶部与所述横板17抵触,底部与所述上支撑轴12抵触,通过设置的弹簧18在操作时工人通过观察弹簧18的压缩来保证加压机构5的压力不至于过大,所述机架1外侧设有驱动电机20,且所述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与所述下支撑轴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支撑轴13远离所述驱动电机20的一端与所述机架1内壁设置的轴承连接。本技术工作原理:将待转印花纹图样直接印制在上下转印薄膜上,通过上转印膜输送辊2、下转印膜输送辊3可以同时对面料进行双面的转移印花,通过改进加压机构5,通过加压泵14带动活塞杆15的升降,来使上轧辊10升降从而将薄膜与面料压紧充分接触,而通过设置的弹簧18在操作时工人通过观察弹簧18的压缩来保证加压机构5的压力不至于过大,转印后的薄膜直接覆盖在面料上,薄膜起到了面料保护膜的作用,转印薄膜上的环纹图样留在了面料上。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内设有上转印膜输送辊(2)、下转印膜输送辊(3)、面料输送辊(4)、加压机构(5)与卷绕辊(6),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分别设于所述面料输送辊(4)的上方与下方,所述面料输送辊(4)与所述卷绕辊(6)上绕接有面料(7),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上绕接上转印膜(8),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上绕接下转印膜(9),所述加压机构(5)包括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且所述面料(7)、上转印膜(8)、下转印膜(9)均绕过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之间,且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两端分别固接有上支撑轴(12)与下支撑轴(13),所述机架(1)顶部与所述上支撑轴(12)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气动加压泵(14),且所述气动加压泵(14)的活塞杆(15)的底端贯穿所述上支撑轴(12)并连接有限位块(16),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上支撑轴(12)的上方位置固设有横板(17),且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横板(17)与上支撑轴(12)中间位置设有弹簧(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覆膜转移印花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内设有上转印膜输送辊(2)、下转印膜输送辊(3)、面料输送辊(4)、加压机构(5)与卷绕辊(6),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与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分别设于所述面料输送辊(4)的上方与下方,所述面料输送辊(4)与所述卷绕辊(6)上绕接有面料(7),所述上转印膜输送辊(2)上绕接上转印膜(8),所述下转印膜输送辊(3)上绕接下转印膜(9),所述加压机构(5)包括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且所述面料(7)、上转印膜(8)、下转印膜(9)均绕过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之间,且所述上轧辊(10)与下轧辊(11)两端分别固接有上支撑轴(12)与下支撑轴(13),所述机架(1)顶部与所述上支撑轴(12)两端对应位置均设有气动加压泵(14),且所述气动加压泵(14)的活塞杆(15)的底端贯穿所述上支撑轴(12)并连接有限位块(16),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上支撑轴(12)的上方位置固设有横板(17),且所述活塞杆(15)位于所述横板(17)与上支撑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璟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