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803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包括滑盖、线槽主体和固定板,所述搭板的底端等距离均匀设置有多个夹套,且搭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旋杆,且第二螺旋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且第一连接杆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线槽主体内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的固定板,将线束通过通孔塞入线槽主体内部落在凹槽上,将垫块铺在线束上,然后通过旋转第三螺旋杆,使第三螺旋杆在第三螺旋套上转动向下移动,将搭板向下推,然后搭板底端的夹套会卡在挡板上,搭板会对垫块进行挤压,使垫块对线束进行固定,防止线束晃动与受到挤压造成线束的损坏。

Trunking mechanism for distribution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箱用线槽机构
本技术涉及配电箱线槽
,具体为配电箱用线槽机构。
技术介绍
配电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在配电箱内部,往往由于较多线路重叠,若没有一个统一的走线,会显得比较凌乱,即便通过合理布线,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线路交叉,由于电线的自身重量,加上使用过程中的触碰,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造成线路凌乱,从而造成安全隐患,从而需要一个线槽机构来合理的进行排线,现有的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述:1、现有的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线缆在配电箱的线槽机构中没有得到限位,使线容易在线槽机构中晃动,且会受到挤压造成损坏;2、现有的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线槽是分割成一个个齿槽,在盖线槽盖板的时候很不好盖,特别是在穿线很多的时候,特别费力,而且有时候还容易划伤手;3、现有的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线槽位置被固定,不能根据使用的需求对线槽机构的位置进行调整,线槽机构的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配电箱用线槽机构,以解决上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包括滑盖(1)、线槽主体(2)和固定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主体(2)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滑盖(1),且线槽主体(2)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所述线槽主体(2)内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板(5),且固定板(5)内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螺旋套(501),所述第三螺旋套(50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三螺旋杆(502),且第三螺旋杆(502)的底端设置有搭板(4),所述搭板(4)的底端等距离均匀设置有多个夹套(402),且搭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01),所述底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旋杆(304),且第二螺旋杆(30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305),...

【技术特征摘要】
1.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包括滑盖(1)、线槽主体(2)和固定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主体(2)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滑盖(1),且线槽主体(2)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所述线槽主体(2)内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板(5),且固定板(5)内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螺旋套(501),所述第三螺旋套(50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三螺旋杆(502),且第三螺旋杆(502)的底端设置有搭板(4),所述搭板(4)的底端等距离均匀设置有多个夹套(402),且搭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01),所述底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旋杆(304),且第二螺旋杆(30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305),所述第二螺旋杆(304)的外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螺旋套(303),且第二螺旋套(303)的顶端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01),所述第一连接杆(30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302),且第一连接杆(30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3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用线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盖(1)底端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超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